一泓清水润田园(美丽中国·关注污水资源化利用①)
位于大麻镇海华村的海北圩合作社“冲浪鱼”养殖基地。
桐乡市委宣传部提供
核心阅读
建设“湿地长廊”作为生态拦截沟渠,治理农田尾水;创新“跑道养殖”模式引入循环流水,实现养殖尾水零排放;采用自主研发的污水处理设备,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浙江桐乡在农牧渔业上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污水资源化利用水平,也优化了农村人居环境。
浙江桐乡,春色正好,濮院镇红旗漾村的“千亩稻田”基地吸引了不少游人。
濮院镇副镇长高玉祥告诉记者,这是一片占地1200亩的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去年镇里投资300万元对其进行景观改造,增设观光栈道等休闲设施。“农旅结合还让基地培育的品牌稻米打开了销路。”高玉祥说,“这要归功于水质,我们治水的秘诀就是生态拦截沟渠。”
拦截沟渠治污,美丽乡村添景
距离“千亩稻田”800米处,有处“口袋公园”,树木葱郁,一条水道蜿蜒向前,岸边点缀着簇簇再力花、蓝花梭鱼草和鸢尾。很难想象,这条精致的湿地长廊就是高玉祥口中的“生态拦截沟渠”。
桐乡市农业农村局农业生态建设指导中心主任周雪娥介绍,由于与稻田存在地势落差,农田尾水经排灌沟汇聚于此,形成天然的尾水处理池。
可就在两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光景。“以前这是一条断头浜,由稻田排入的尾水未经处理就被直接排放进附近河道。”周雪娥说,不仅这潭水变得臭气熏天,排进河道的水体中氨氮、总磷等指标也严重超标,加剧了周边河道的富营养化。2019年下半年,桐乡市投资129万元对这里进行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改造。
“结合断头浜的地形特点,我们做了道‘加法题’。”周雪娥解释,所谓的“加法题”,其实是用挡水分离坝将沟渠从中间一分为二,再人工设置前高后低的落差,从而建立起可自行流动的U形回水系统。沟渠由100米变为200米,尾水流经沟渠的时间也顺势延长了一倍,增加了尾水在沟渠内过滤与净化处理的时间。
不仅如此,种植在沟渠底部的沉水植物可吸附底泥中的氮、磷等物质,对底泥进行改良,在沟渠内形成“水下森林”,投放的生物菌和水生动物可分解水体内的污染物,进一步提高了水体的自净能力。
“目前已建成的8条生态沟渠每年安排6次以上的水质检测,经过沟渠处理的水质从建成前的Ⅴ类甚至劣Ⅴ类提升至Ⅳ类或Ⅲ类,总氮、总磷分别下降10%和30%以上。”周雪娥说。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不同农田沟渠特点,结合美丽乡村精品线和美丽田园建设,桐乡因地制宜建设生态沟渠,多种生态沟渠在农田里遍地开花。
“新建的拦截沟渠在保证排水功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生态景观打造,从而形成农田景观联结带,推进农田向绿化、美化转变,将田园变公园,进一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周雪娥说。
水塘负责净水,“跑道”可以养鱼
在桐乡,对污水的资源化利用有“加法”也有“减法”。在位于大麻镇海华村的海北圩水产专业合作社,“冲浪鱼”养殖基地就巧用一道“减法题”找到了处理养殖尾水的妙招。
啥是“冲浪鱼”?指着一条条长25米的养殖流水槽,基地负责人沈天富向记者介绍起来:“其实就是把鱼养在这些流水槽中,利用机械造浪造流,让鱼在水槽中像冲浪一样保持游动。”沈天富说,长期在流水环境中生长的鱼因运动量大而脂肪含量低,肉质更紧密,口感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