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寺堡到闽宁镇华为智能光伏助力西海固移民脱贫走上“阳光路”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03-25 11:14:01
浏览

初春时节,贺兰山下,漫漫戈壁,阳光灼热,黄色为底,白色风车、蓝色光伏调色。

作为国家首个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宁夏充分利用地势海拔高、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度高的特点,在大力推进光伏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探索光伏与民生扶贫相结合,先后在海源县、原州区、西吉县、彭阳县、红寺堡区等县区,建成345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规模共计11.9万千瓦,预计年均发电收入超1亿元,电费收入全部用于贫困村扶贫工程,惠及349个贫困村2.6万多户贫困户,被国家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6个光伏扶贫省级试点之一。

为了确保光伏扶贫电站稳定运行,确保村集体和村民长期收益,宁夏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严把关键设备选型质量关,通过公开招标,全部采用最先进的华为智能光伏解决方案。华为智能光伏解决方案通过云、计算等ICT技术及无线宽带系统、无人机巡检、智能光伏云等智能化运维手段,有效解决电站容量小、分布广、后期运维难度大等难题的同时,实现了对所有村级扶贫电站的远程监控、检测、诊断和管理。相比传统解决方案,发电量提升3%以上,运维效率提升50%以上,华为通过智能化的手段打造精准扶贫,高质量的扶贫,让贫困地区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切实享受到科技与绿色清洁能源带来的长期稳定收益,走出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光伏电站让红寺堡弘德村口袋有钱了

从红寺堡到闽宁镇华为智能光伏助力西海固移民脱贫走上“阳光路”

弘德村的光伏扶贫电站。

吴忠市红寺堡是解决西海固脱贫致富的主战场,也是全国最大的单体易地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2012年由同心县和原州区的5个乡镇27个行政村移民搬迁而来,全村有1707户7206人。

葡萄园、蔬菜大棚、光伏电站、养牛场、产业园……一进弘德村,多元化的产业布局映入眼帘。走进村子,宽敞的教学楼、卫生院、一辆辆环保车等基础公共设施格外显眼。村民正在房前屋后栽树、筑墙,村委员大院里,驻村干部、村干部格外忙碌,老人在晒暖、孩子在玩耍……整个村子一片活力与奋进的景象,正是村委会办公室墙上“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真实写照。

“敞亮、平坦,住的是砖房,水是自来水,学校医院都有,赶集干啥都方便……”,2012年搬迁而来的村民喜金龙脸上洋溢着发自心底的笑容。在山大沟深的西海固,他每天见到的是干旱贫瘠、沟沟壑壑的黄土坡,住的是土房子,喝的是苦咸水,一心想着读书走出去。但因教育条件所限,没能考上大学走出那里,如今以搬迁的方式走出西海固,分到了房子,还被村里安排了工作,已成家生子。

因身体原因,喜金龙干不了重体力活,无法外出打工,村里为他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打扫卫生、打理光伏园区、擦拭光伏板等,一个月有1100多元的稳定收入,再加上父母打工,家里如今翻新了五间房子。

喜金龙的公益性岗位,就来自村集体经济收入。光伏扶贫电站年收益就是村集体经济收入重要来源之一。一个是2015年建成的光伏扶贫试点项目电站,一个是“十三五”时期建成的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据统计,弘德村从两个光伏扶贫电站享受的年收益在35-40万元左右,全部归入村集体经济收入。红寺堡区弘德村党支部副书记刘克银告诉记者,该电站已连续三年给村集体经济带来稳定收入,用于给喜金龙这样的村民提供公益性岗位,救助残疾人、弱势群体、特大疾病家庭,资助大学生等。

据吴忠市红寺堡区扶贫办主任吕振中介绍,建光伏扶贫电站很重要的一个考虑是,其有25年的长远收益,且收益回报率高,一次性投入,后面长期净收益,是壮大村集体经济、解决公益性事业很重要的收入来源。也因此,宁夏非常具有前瞻性,在光伏扶贫设计建设之初,对设备和技术都是高标准、高品质要求,以确保稳定性和长期性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