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立体交通网蓝图绘就(政策解读)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是我国第一个有关综合立体交通网的中长期规划纲要,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未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将如何构建,我国交通面貌将迎来怎样的变化?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进行深入解读。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要上规模、强骨架
实现国际国内互联互通、全国主要城市立体畅达、县级节点有效覆盖,有力支撑“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纲要勾勒出未来我国交通发展的美好前景,而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有力支撑。
到2035年,交通网如何实现“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最为关键的,是要优化国家综合立体交通布局。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对其中的重点任务进行了介绍——
从线网总体规模看,到2035年,实体线网总规模合计70万公里左右,其中铁路20万公里左右、公路46万公里左右、高等级航道2.5万公里左右。沿海主要港口27个,内河主要港口36个,民用运输机场400个左右,邮政快递枢纽80个左右。
从主骨架看,要重点突出“6轴、7廊、8通道”。“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结合未来交通运输发展和空间分布特点,将重点区域按照交通运输需求量级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4个‘极’,二是长江中游等8个‘组群’,三是呼包鄂榆等9个‘组团’。”李小鹏表示,“极”与“极”之间将建设6条主轴,“极”与“组群”“组团”之间将建设7条走廊,“组群”与“组团”之间、“组团”与“组团”之间将建设8条通道。
从关键节点看,4个“极”要建设4个国际性的枢纽集群,此外还要建设20个左右国际性枢纽城市和80个左右全国性枢纽城市。
“这是一个战略性、全局性的纲要,要贯穿未来15年、展望未来30年,需要动态调整、不断发展。”李小鹏说。
不同交通方式要充分发挥协同互补作用
当前,我国各种交通方式已经进入联网贯通的关键时期。要让交通网络发挥最大效力,关键在于推进综合交通统筹融合发展。
一方面,要推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综合化,充分发挥各方式的比较优势和协同互补作用,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布局,力争“宜铁则铁、宜公则公、宜水则水、宜空则空”。
铁路要当好先行,挺起发展骨架。
国家铁路局局长刘振芳表示,未来,国家铁路网将由7万公里的高速铁路(含部分城际铁路)和13万公里的普速铁路(含部分市域铁路)组成,“我国还将率先建成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城市群城际铁路网,加快都市圈市域铁路建设,促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发展。”
公路要四通八达,实现广泛覆盖。
未来我国国家高速公路网规模将在16万公里左右,普通国道网30万公里左右。交通运输部副部长王志清表示,建成后,国家高速公路将连接所有地级以上行政中心和城区人口超过10万的市县,直接服务全国约90%的县级行政区;普通国道将连接全国所有县级及以上行政区、沿边公路口岸,除部分边远地区外,基本实现全国县级行政中心15分钟上国道、30分钟上高速公路、60分钟上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