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小故事】湾区故事会:精彩刚刚开始
4月19日晚,“大湾区·大未来——湾区花正开”故事会现场。人民日报记者 张武军摄
4月19日,“大湾区·大未来人民日报前方报道组”来到广州图书馆,在书香氛围浓郁的学术报告厅中聆听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故事会。
台上的分享者来自大湾区各行各业,有医疗界的翘楚、教育路上的先行者,也有科创产业的探路先锋、文旅产业资深艺术家。他们有的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也有的是被大湾区蓬勃的活力吸引而来。他们的故事,是大湾区发展的生动写照。
科技湾区:自主研发优势互补推进湾区发展
谢黎炜是西安小伙。他说,自小他就希望成为科学家,后来留美学习营养学。
“我们总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我们许多留洋的科学家都是非常希望为国争光效力的。”谢黎炜说。
带着这个想法,2017年,他来到广州,成为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教授。他们团队的研究重点之一,就是解决进口菌种资源应用“卡脖子”问题。“通过研发,我们得到了需要的产品,并和香港一些医院合作,一起解决疾病辅助治疗。”
谢黎炜的故事在大湾区不是个例。其它几位嘉宾也表示,他们的机构、企业中也有不少海外留学归来的人才。目前,大湾区的产业发展势头正盛,正不断吸引海外人才涌入,并且正逐步形成自主研发为主、交流互促的科研环境。
张光南是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穗港澳区域发展研究所教授。在他看来,粤港澳大湾区有一个很大的优点,那就是优势互补,产业丰富。“我们团队经过研究发现,大湾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这跟国际上很多湾区不一样。并且,粤港澳大湾区还是少有的‘多元、多级、多中心’湾区,这就对产业发展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湾区发展成功与否,往往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张光南说,身在其中,他们可以清晰看见国家建设大湾区的决心;同时,毋庸置疑大湾区的地理位置符合交通便利等地理因素;而在“人和”方面,目前大湾区正不断促进各个地市在行业内的交流,以期产业发展获得最大效益。
“就好比在医疗行业,大湾区不仅有跨境医疗合作,也有资格互认对接、产业链优势互补等,这为大湾区医疗产业发展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他说。
生态湾区:年轻一代将环境问题放在了心上
说到生态,一路走来,大湾区的生态环境建设着实令人印象深刻——在江门市区,城央绿廊河滨休闲景观带人来人往,慢跑的、打球的在这里各得其所;在新会,小鸟天堂里的白鹭雄赳赳气昂昂地立在水中,有人靠近也并不惊慌;在深圳,水清岸绿的大沙河如今已经是“大清河”,水质提升让赛艇运动在此兴旺起来……
“广东省每万元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0.57吨。”广州碳排放交易所总裁孟萌张口便报了一组数据,令记者精神一振,“这个数据仅在北京之下,是全国第二低的水平。近年来,大湾区在发展的同时,是非常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
“环境正义”,是广州市社会科学院政法所副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政治学博士彭林提及的一个概念。“根据我的观察,近十年来,广东省内环境治理意识的提升有三个特点。首先,就是专业性越来越高;其次,是跨界合作,比如社区开始主动加入,并提倡绿色消费等;第三,就是越来越多青年人的力量,正在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公共事务。”
用他的话来讲,就是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在乎环境正义了。“我发现,很多80、90、甚至00后,越来越频繁地交流、相互学习,比上一代更积极地为环境需求提供解决方案。可以说,这一代年轻人的责任心越来越重,他们将环境问题放在了心上。这对于生态建设、对大湾区未来的整体发展是有很大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