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货币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有多大(2)
现阶段,我国消费领域总体价格水平全面回落,消费品价格和服务品价格、食品价格和非食品价格以及核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均在2021年第一季度触底。不仅如此,消费品价格、服务品价格、非食品价格以及核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2021年第一季度均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10年后首次跌破0.00%的临界水平。消费领域总体价格水平在2018年进入下行通道后已经出现触底回升的信号,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消费领域总体价格水平的推升作用逐渐释放,消费领域总体价格水平预计将在第二季度开始逐渐向疫情前的平均水平回升,我国并无持续通货紧缩或中长期低通货膨胀的经济社会环境,亦不存在发生恶性通货膨胀或滞胀的货币环境,中长期通货膨胀水平将始终保持在合理适度的目标区间内。
受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进入新一轮上涨周期的冲击,国内生产领域总体价格水平亦进入上行阶段,但生产资料价格水平和生活资料价格水平的分化再次增强。2020年第一季度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触底强劲反弹后,国内工业生产领域总体价格水平在生产资料价格的加速回升推动下反弹。不过,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在产业链中通过各环节营业利润的压缩形成了缓冲效果,因而对产业链下游耐用消费品和非耐用消费品价格上涨造成的压力将大幅下降。因此,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进入上行周期虽然对我国工业生产领域的价格水平增长施加了压力,但对产业链下游的影响相对较小,进而对消费领域价格的影响也相对有限。
防范重点领域信用风险
总体来看,包括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欧元区以及经合组织在内的主要经济体的整体通胀水平均保持在目标水平以内,且在2021年第一季度尚未恢复至疫情冲击前的平均水平。未来全球主要经济体通胀水平在经济景气预期回升、财政刺激计划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上升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将继续向疫情前的平均水平回升,暂时超过疫情前平均通胀水平的可能性增强。但是,全球经济依然缺乏中长期持续通胀的外部条件和内部基础,全球范围内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的概率较小。
今年以来,随着疫苗研发和接种提速,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加快,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通胀预期持续升温,宏观政策呈边际收紧趋势。政策回归趋势将更加明显,对金融市场平稳运行有直接影响。当前,我国经济延续稳定恢复态势,市场预期不断改善,但同时要清醒地看到,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恢复进程不平衡问题仍较突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地区信用风险值得关注。一是债务到期规模大,企业再融资压力加大。二季度信用债到期偿还量高达7.4万亿元。同时,部分地方国企面临较大偿付压力。二是房地产企业信用风险或加剧。2021年全年房地产行业债券到期较去年略有增加。当前,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全面收紧,去年8月份以来,房地产信用债净融资额持续为负,再融资压力下房地产企业信用风险或将加剧。三是信贷和非标市场信用风险向债券市场传导。
(责编:赵超、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