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助力小微借到“第一笔钱”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05-20 09:31:01
浏览

原标题:如何助力小微借到“第一笔钱”

  当前,判断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标准正在悄然生变——为成熟、优质企业发放贷款不算本事,为从未获得过贷款的“首贷户”小微企业担当“伯乐”、做到“慧眼识珠”才算真本事。

  今年以来,已有多部门要求强化“首贷户”服务。其中,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引导银行持续增加首贷户;中国银保监会日前发布《关于2021年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要求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发挥行业带头作用,强化“首贷户”服务,努力实现2021年新增小微企业“首贷户”数量高于2020年,大型银行要将“首贷户”纳入内部考核评价指标。

  小微企业没能借到第一笔钱的原因是什么?针对“首贷户”的金融服务还缺什么?应从何处破题?记者近日采访了多地企业、金融机构后发现,银企信息不对称仍是最大障碍。接下来,多部委合作、进一步开放数据资源共享迫在眉睫。

  小微企业期待“伯乐”

  “只愿锦上添花,难以雪中送炭。”谈及金融服务小企业,人们总习惯用此句话来概括。这背后折射出“小微企业期待更多伯乐”的重要诉求。

  记者调研发现,小微企业尚未获得银行贷款的原因通常有两个,一是不需要贷款,二是需要却贷不到款。

  “不是所有企业都需要外源融资,有些通过自身的盈利来积累,即内源融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说,当企业有外源融资需求时,它有几个选择:股权融资、通过亲戚朋友借钱、民间借贷、银行贷款。

  哪类企业更倾向于从银行借钱?答案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多位商业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实践看,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变动成本较大,经营杠杆低,财务杠杆高,企业筹资主要靠债务资金,更需要“从银行借钱”;相比之下,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固定资产比重大,经营杠杆高,财务杠杆低,企业筹资主要靠权益资本而非信贷资金。

  排除不需要贷款的企业后,为何有些企业需要贷款却借不到?核心问题是银企信息不对称。一方面,金融机构读不懂企业,尤其是初创期企业,难以判断其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所以“不敢贷”;另一方面,有些企业主只顾“埋头苦干”,不熟悉甚至不知道相关的金融优惠政策。

  在浙江省湖州市,沈建华已从事钢结构工程多年,由于在业界信誉良好,他成为了当地“个体工商户转型小微企业”工作的重点培育对象,并已于近期完成了工商注册登记,成立湖州鑫联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

  “工商注册登记是通过银行代办的,在代办过程中,经银行工作人员介绍,我才知道国家已经出台了这么多扶持企业政策,尤其是针对首贷户有优惠政策。”沈建华说,恰好公司刚成立需要扩充队伍、增添设备,资金也存在缺口,经过银行综合测评,最终从南浔农商银行获得了公司的首笔贷款——100万元贷款。

  如何借到“第一笔钱”

  像沈建华这样需要借到“第一笔钱”的企业主还有很多。为了更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首贷获得难”问题,北京市、浙江省已率先做出了有益探索。

  在北京市西三环南路1号,坐落着全国首家“首贷服务中心”——北京市首贷服务中心,它由北京银保监局、北京市政务局在2020年4月联合成立。记者在这里看到,当企业主前来咨询时,首先,中心的前台人员会向企业主介绍目前已入驻的可选银行,以及每家银行提供的融资产品;然后,企业主可以根据自己的企业类型、成立年限、担保方式、贷款期限、贷款金额等特征,从“产品菜单”中筛选出符合自己情况的,再进一步与该银行的工作人员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