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助力小微借到“第一笔钱”(2)
如果沟通未果,企业可以将自己的融资需求发送在平台上,由其他银行来“抢单”,若有多家银行表示愿接洽,企业主则可以在首贷中心里与银行进行对接。
“企业在首贷中心提出融资需求后,我们的驻点支行会迅速开展对接。”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相关负责人说,如果银行的融资产品和企业的需求匹配,银行将通过首贷中心的现场服务、银行内部的远程协作“双线联动”,尽量在当日就完成业务审批并发放贷款。“通过首贷中心,我们希望小微企业不再‘融资无门’,而是可以‘货比三家’。”北京银监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浙江,一场覆盖60万家企业的线下对接活动正在开展。“根据浙江省税务局提供的清单,纳税信用等级在B级以上的小微企业共有约60万家,浙江银保监局引导辖内银行,对有融资需求的企业逐个上门对接,并通过融资监测系统逐户监测。”浙江银保监局相关负责人说。
“通过摸排发现,有新融资需求且同意上门对接的企业共6.1万户,最终达成融资意向3.4万户,占有融资需求企业的55.5%,其中首贷户1.4万户,首贷金额1300.3亿元。”上述负责人说。
“数据开放共享”是关键
虽然各地的探索初见成效,但小微企业“首贷难”的核心梗阻仍存,这便是“信息不对称”“信息难获取”问题。
“相对于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弱、信息透明度较低,首贷企业更是缺乏历史信用数据信息,这使得银行较难判断该企业的信用风险。”中国工商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田哲说。
除了历史信息缺乏,首贷企业的信用、经营信息也较难获取。记者调研发现,尽管目前税务、海关等数据已逐步向银行业开放,但各家银行获得外部数据的渠道依然有限。为此,多家银行呼吁进一步开放共享政务、公共、交易行为等数据,以更好地强化对“首贷户”的融资支持。
“相较于企业的经营数据,支付类数据、政务类数据等‘替代性数据’也迫切需要被进一步挖掘。”浙江银保监局上述负责人说,此外,各家银行还需要不断加大科技投入,针对“首贷户”开发专属的风险评估模型,探索对无贷款企业开展“预授信”,全面提升对“首贷户”的对接效率、风险评估的精准度。拓展数据合作,其最终目的是加速融资产品创新,针对每家首贷企业不同的融资痛点,实现“私人订制”。
“北京银保监局要求,入驻银行要充分利用首贷中心的共享政务数据,配合确权中心建设,创新推出‘确权贷’‘信用贷’等专属产品。”北京银保监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落地首贷中心的金融公共数据专区已累计汇聚27家单位、232类、2952项高价值数据,涵盖200余万市场主体的登记、纳税、社保、不动产、专利、政府采购等信息;接下来,将进一步研究如何让这些政务信息转化为信用信息,为首贷户服务提供支持。
(责编:赵超、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