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05-21 06:46:01
浏览

  《人民日报》的报道揭示了惊心动魄的9分钟。文章说,天问一号的降落过程大致分为气动减速段、降落伞减速段和动力减速段。9分钟内,着陆巡视器要完成10多个动作,每个动作都要一气呵成,而且只有一次机会,可以说是环环相扣、步步惊心。

  “超音速降落伞是减速技术中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天问一号在使用降落伞时要保证在超音速、低密度、低动压下打开,这个过程存在开伞困难、开伞不稳定等问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设计部火星探测器总体主任设计师王闯介绍说,“火星大气非常稀薄,要求探测器的气动外形具备高效的减速性能,同时需要更轻量化的防热材料。”

  天问一号在向火星靠近的飞行轨道里要经历多次温度循环变化,其中,最高温达100℃,最低温可达零下120℃,这样一个温差超过200℃的环境对天问一号内部设备正常工作的影响极大。天问一号能够翻越“万水千山”成功着陆火星,有件“法宝”不得不提,就是身上那件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29厂历时两年精心研制而成的银色“冲锋衣”。

  在《光明日报》的报道中,研制人员介绍说,这款“冲锋衣”学名为“低吸收—低发射热控涂层”,是一种涂饰在航天器外表面的热控制材料,拥有对太阳光谱辐照的反射能力以及自身的红外辐射特性,能够有效减少空间环境对航天器内部造成的温度影响。

  “他们才是最亮的星”

  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取得成功后,网友们纷纷致敬参与其中的航天工作者。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航天人上一秒还沉浸在紧张气氛中,着陆成功那一刻,瞬间爆发出热烈掌声!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发布的视频中,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难掩激动,忍不住落泪。这个10秒钟的视频,令不少人跟着一起热泪盈眶。

  在新华社客户端发布的文章中,张荣桥说:“为了今天的最后结果,十年前进行筹划,千军万马为之奋斗了六年,我们在发射场坚守了110天,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坚持了202天,取得了首战告捷,也就是环绕火星,之后到今天又坚持了93天,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今天最终的胜利!”

  网友“CLLN”留言说:“辉煌的背后,是航天人呕心沥血的结晶。”网友“NELSON”在留言中表达了对航天人的敬意,说:“他们才是最亮的星!”

  在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的分分秒秒中,29岁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工程师鲍硕,平静而稳定地发出一条条指令,丝毫未被周围的紧张气氛所干扰。

  “又美又飒”“心态好稳”……网友们满怀钦慕地评论着这位女性“钢铁侠”。她沉着的表现通过镜头传递到千千万万人眼前,再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航天事业青春勃发的力量。

  事实上,从嫦娥五号发射现场24岁的指挥员周承钰,到天问一号“落火”时刻29岁的女调度鲍硕,浩瀚宇宙中许许多多印刻着中国名字的航天器背后,是众多年轻的航天人奋力接续奔跑的身影。网友“酷酷”认为,中国航天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中国军网刊发的报道指出,在创新之旅上,火星只是又一个起点。无论是发展航天尖端技术,还是进行全新探索,乃至满足人类对浩瀚宇宙的好奇心,中国航天人将继续向更遥远的星际进发。

(责编:郝江震、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