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价格连降削弱PPI对CPI的传导
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最新监测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均价跌至27.78元/公斤,降幅达到了41.69%,受到影响,全国集贸市场猪肉零售价降至36.09元/公斤,比1月份最高价降了18.13元,比去年最高价低了23.55元,分别降幅达到50.23%和65.25%,而且终端价格还是连续15周下降,同比下降29.3%。
短期来看,按照季节性规律,伴随着炎热夏季的开启,人们对于猪肉的需求量将会有所减少,接下来猪肉价格的反弹几无可能,尽管其中的端午、国庆等节假日可能让猪肉价格产生脉冲,但也只是阶段性现象,节后还会再次回调。长期审视,虽然玉米等全球大宗粮食品种的上涨从成本侧可能推动猪肉价格的上行,但在国内猪肉市场供给侧与需求侧力量的双重压制下,猪肉价格很难走出下行逆转行情,而依据批发端猪肉价格与玉米价格之比为6倍时尚存继续下跌空间的市场定理,目前猪肉价格约为27700元/吨,玉米价格约为2860元/吨,猪粮比价为9.68,预示猪肉价格后市还将继续回落。
其实,真正决定猪肉价格未来走势的最主要因素应当是供给端能繁母猪存栏数。按照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截至4月底,国内能繁母猪存栏环比提振1.1%,连续19个月增长,同比增长23.0%,母猪存栏恢复至常年水平的97.6%,生猪存栏稳定在4.17亿头左右,而如果按其中共4365万头能繁母猪,每头一年可提供16头肥猪来测算,那么现有的能繁母猪存栏量一年提供的肥猪出栏量可达6.98亿头以上,对应国人一年消费5亿-6亿头猪的常态,意味着现有能繁母猪的生产效率可以完全满足需求,后期若没有如同非洲猪瘟等之类恶性事件冲击,国内生猪产能将持续保持稳定,供应也会越来越宽松,进而对猪肉价格的上行构成压制。
供给侧可以扩充的产能释放量还可以从生猪养殖业的集约化与规模化层面得到支持。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表明,去年年初,国内规模猪场只有16.1万家,目前增加到了18万家,与此联动,规模猪场的新生仔猪数同比增长58.8%。另外,从养殖户的养殖规模看,原来养殖主力是50-500头的养殖户居多,现在养殖主力的规模扩大到500—2000头。生猪养殖的集约化与规模化趋势加速,彰显出的不仅仅是养殖企业通过技术赋能形成对生猪疾病有效防控与减少死亡率的能力,更有可以凭借以生猪养殖为中心,展开从上游饲料加工,到中游屠宰,再到下游的食品加工与餐饮,外加参与兽药疫苗与物流经营的全产业链布局,在分散风险的同时更有利于控制与降低成本,反应到市场上,就可以形成供应量充分与价格适度稳定的双重效果,由此预计未来猪肉价格再度大幅上扬的可能性不大。
回过头看,前两年猪肉价格连续大步攀升实际都是由突发性和临时性因素引起,如2019年非洲猪瘟疫情暴发的覆压,不少中小养殖户被淘汰出局,整个市场养殖户心态严重受损,猪肉供给快速下滑。而2020年新冠疫情不期而至,生猪养殖的两大饲料来源豆粕以及玉米价格也坐上了火箭,一年之内涨幅高达50%,成本推动让猪肉价格再次登至高位。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些推升猪肉价格的力量本就不具持久性,一旦它们走弱或者消失,生猪产能供应便会较快地朝着常态恢复,相应地带动猪肉价格的反向运动。资料显示,今年以来虽然玉米价格依然出现了一定的涨幅,但豆粕价格却不升反降,说明推动猪肉价格上行的集合力量并不充分,而且豆粕与玉米之间本身就有很强的替代性,前者的下行走势也必然对后者构成不小的掣肘,使其单项发力日益式微。正是如此,总体上看国内供给侧未来并无撬起生猪价格的综合性成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