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价格连降削弱PPI对CPI的传导(2)
再看需求侧,按照传统,猪肉历来是百姓饭桌上一道重要的食材,但这种消费程式却越来越受到消费升级以及消费行为再校准力量的解构。一方面,2020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2%,相比10年前大幅下降近10个百分点,而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反映的是居民食物支出占总消费比的减少,其中就有猪肉消费比重的下降。另一方面,国内居民尤其是更多城市居民的消费重心转移到生活质量提高的层面上来,以“低脂、零卡、减肥、瘦身”为宗旨的轻食消费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而且从一线城市蔓延至二线、三线甚至四线城市,并呈现出鲜明的年轻化特征,虽然说少吃或者不吃猪肉是否可以达到减肥与瘦身的效果众说不一,但猪肉的热量、碳水化合物与脂肪含量显著超过鸡肉、牛肉以及鱼类却是有着厚实科学依据的。因此,少吃红肉多吃白肉就成为了许多人的消费倾向,最直接的佐证数据是,与猪肉价格4月份同比大跌21.4%形成鲜明对比,淡水鱼、羊肉和牛肉价格则分别强劲上升26.4%、9.4%和4.1%,需求切换力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消费的轻食化以及不同肉类价格的反向运动还提示我们,猪肉其实已经不再是许多人生活的必需品,也就是说,如果将来猪肉价格再度出现上涨,民众可以对猪肉“用脚投票”,转而对鸡肉、鱼肉等“用手投票”,而且这种替代会在轻食消费的背景下变得越来越强烈,传播范围更广,速速更快。数据显示,目前城乡居民肉类消费结构中猪肉占比约为60%,过去20年以年均一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下降,而在替代意识的作用下,猪肉消费比还会继续降低,从而对猪肉价格的上涨空间形成挤压。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9%,创去年10月以来新高,与此同时,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6.8%,创过去41个月以来的历史最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受到猪肉价格大幅下挫的影响,4月份食品价格下降了0.7%,对于在CPI权重中占比高达近30%的食品分项来说,其价格的下行无疑对CPI的上行起到了不小的下拉作用。但是,猪肉价格的最大贡献并不是直接压扁了CPI上行的空间,而是压制与收窄了PPI向CPI的传导渠道,缓释了CPI进一步上行的风险。
分析发现,与绝大多数食品价格较为疲弱完全不同,CPI中的非食品价格如交通通信、娱乐休闲品价格等均在4月份出现不同幅度的上涨,与此同时,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涨幅也较大,两类商品均与PPI中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紧密关联,如石油价格的上涨带动机票、旅游价格的上涨,也会抬高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制造成本。另外,食品、衣着、一般日用品是CPI与PPI的重叠内容,PPI中生活资料价格的上涨也必然直接反映到CPI的身上。不难看出,今年以来由全球大宗商品上涨引起的PPI上涨进而传导给CPI的轨迹已非常清晰。
但是,国内市场运行的实践结果证明,只有两者在同步状态下,PPI对CPI传导才能畅通,并且失去CPI的共振与响应,PPI的传导力度也非常有限。结合目前实际,虽然猪肉项在CPI中的权重只有2.5%左右,但由于它同比的高波动性,猪肉成为影响CPI同比的最重要分项,由此有人调侃成中国的CPI(Consumer Price Index)实质上是China Pork Index(中国猪肉指数)。而从实际影响结果看,上下游产业的关联应当是双向的,猪肉价格的下降多少会倒灌到玉米、豆粕等粮食产品身上,至少可以抑制后者上涨的节奏与力度。同时横向上肉类的彼此替代也不是单向的,猪肉价格的不振也会对鸡肉、牛肉等价格构成一定程度的拖曳,从而整体上减弱食品价格上涨的风险,而只要食品价格受到了抑制,CPI就基本失去大幅上行的动能,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PPI引吭高歌,一定程度上也是曲高和寡。实际上,从前四月的走势看,CPI仅同比上涨0.2%,而PPI则高达3.3%,已经非常清楚地表明前者并没有追随后者的脚步或者受到后者的传导,其中猪肉价格的萎靡应当功不可没。
(责编:赵超、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