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内蒙古挥别“靠天吃饭”:放牧靠北斗,养殖靠大数据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05-27 09:01:01
浏览

  放牧靠北斗 种地靠无人机 养殖靠大数据

  北疆内蒙古挥别“靠天吃饭”“逐水而居”

  70多年来,青春、青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史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生动注脚。

  出生于内蒙古土默特右旗的乌兰夫,17岁的时候考入蒙藏学校,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推动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于1947年建立。新中国成立之初,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来到内蒙古援建,在“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大背景下,内蒙古很快结束寸铁不产的历史。

  如今,内蒙古正在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新型化工、有色金属生产加工、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无数青年在祖国北疆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

  新青年让老工业基地焕发活力

  随着早高峰的到来,内蒙古包头这座工业城市呈现出繁忙的景象:数以万计的包钢工人,骑着自行车、电动车如潮水般从钢铁大街涌入厂区;在青山区的兵工大道上,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的职工们赶往工厂;在稀土大街上,年轻人怀揣着创业梦想进入稀土高新区金融广场上班。

  4月30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进入包钢(集团)公司厂区见到曹雪燕时,这位内蒙古包钢庆华煤化工有限公司副产精制部区域工艺技术主管正在检查离心泵。身材瘦弱、个子娇小的曹雪燕套在一件略大的蓝色工装里,伴着嘈杂的轰鸣声,熟练地穿梭在蒸馏塔内检查各项设备。

  在两个多小时的采访过程中,曹雪燕接听了好几个电话,不间断回复微信,还时不时有同事来找她对接工作。32岁的曹雪燕说,自从班子全部换成年轻领导之后,“事情当天处理不过夜”,以前堆积的问题都在逐步解决。

  担任技术主管以来,曹雪燕大胆创新。疫情发生后,因为原材料质量问题,焦油产量一直上不去,“无法改变供货质量,我们只能想其他办法。”经过多次实践操作,曹雪燕摸索形成新操作方法“不停产处理焦油蒸馏系统空冷器管束堵塞”,解决了空冷器管束堵塞制约焦油加工生产的问题,从而提高了焦油产量。

  在包钢的生产车间里,火红的钢坯在上千米长的万能轧钢生产线上被挤压延长,变成高速钢轨,整个过程都是自动进行。包钢(集团)公司党委书记魏栓师介绍,未来,包钢将继续推进5G、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规模化集成应用,探索智能化生产新模式。

  中国兵器关键技能带头人、国家级数控车工技能大师、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年仅38岁的赵晶拥有着众多荣誉称号,她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第四分公司的数控车工。

  “我能纯熟地运用镗孔刀、螺纹刀、切槽刀等十几种刀具,使零件加工精度从0.1毫米升至0.01毫米、0.002毫米,直至头发丝直径的1/30。”赵晶告诉记者。

  工作近20年来,赵晶练就了薄壁加工和轴套类零部件高精度加工的绝活。她独创的“一位双刀套类零件操作法”,可以在保证零件设计精度的同时,将产品合格率提高到100%。凭借极致的绝活,赵晶先后攻克了30余个型号、数百种零件的加工难题、获得多项国家专利授权。

  包头市稀土高新区金融广场,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这里免费为入驻青年提供办公场所,财税、法务、咨询、注销等一站式管家服务,目前基地已累计注册青年创业企业102家。

  盐碱地上长出百万亩水稻

  5月,内蒙古兴安盟的百万亩水稻迎来插秧季,从机械化生产到智慧农业,再到文旅融合,兴安盟的水稻产业日渐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