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头部险企打出“组合拳”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
作为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保险业,也在积极参与和支持绿色经济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继5月初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向产寿险公司发出开展“双碳”目标、助推绿色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后,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于5月20日发布《助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倡议书》。
保险学者、中国精算师协会副会长王和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保险作为现代社会风险管理的市场制度安排,能够、更应当在环境治理和保护,特别是“绿色中国”和“碳中和”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他还建议全社会共同参与绿色保险发展,为其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创新绿色保险供给
《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在负债端,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太平、中国平安、中国太保等头部保险机构正积极探索包括巨灾保险、环境污染责任险、碳保险、森林保险、生态保险在内的系列创新产品,为环境保护和绿色产业发展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近日,全国首单林业碳汇指数保险在福建省试点落地,中国人寿将提供2000万元碳汇损失风险保障,这是保险行业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解决林业碳汇世界难题的一次积极大胆的探索,属全国首例林业碳汇创新保险产品。
另外,中国人寿在2020年通过环境污染责任险为1830家企业提供风险保障超30亿元,为1.3万家绿色产业企业提供财产风险保障近万亿元。
据中国人保集团副总裁谢一群介绍,中国人保在风能太阳能产业保险、绿色低碳建筑保险等方面,开展了积极实践探索,前不久还推出了全国首单“碳汇贷”森林火灾保险,为碳汇质押贷款增信,支持碳汇融资。
平安产险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2000年首次承保我国最大清洁能源集团三峡集团的三峡永久船闸以来,公司先后为三峡集团打造了多个海上风电、陆上风电、光伏等项目保障产品,参与了三峡集团多元化清洁能源的转型。截至目前,其承保三峡集团绿色能源项目已累计超过350个,保障金额超4000亿元。
在环境保护方面,平安产险开发了业内首款环境责任险,并陆续开发了生态损害责任险、渐进污染责任险、草原生态险等险种,极大地支持了环境有效治理。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平安产险为近4000家企业提供超200亿元的环境污染责任风险保障。
“平安产险未来5年绿色保险保费规模将从80亿元增长到250亿元。”上述平安产险有关负责人透露。
中国太保产险承保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共区域环境污染清理费用保险项目为国内首例以公共区域环境污染清理为标的,由政府为工业企业集中区域投保的一款责任保险。投保后,因环境污染事件造成的第三者土壤、水体的无害化处理费用,第三者的财产损失及施救、应急抢险产生的费用,可由保险公司先行赔偿再行追偿,方便后续开展应急救援、生态修复工作,减轻政府财政压力。
或新增140万亿绿色投资
从资产端来看,头部险企主要向相关绿色产业进行投资,发挥保险资金长久期和稳健的特征。
5月20日,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发布的《助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倡议书》提出,保险资管行业要积极探索拟定保险资金负责任投资原则及绿色投资标准,建立健全绿色投资标的评价标准,将绿色标准纳入现有投资流程,逐步形成绿色投资考核和激励机制。加速行业绿色项目库建设,引导保险机构稳健、积极地开展绿色投资。同时鼓励保险机构创新业务途径,持续加强绿色投资工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