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勇攀高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而奋斗(2)
“保证时间就是保护创新力。”听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非常兴奋。他说,“院士们应景性和站台性的任务和工作太多了,非常影响安心研究、培养人才。科技评审如果没有院士就显得级别不够高,开会如果没有院士参加就好像不够规格,这是不大好的理念。”
中国科协十大代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说,“总书记希望把更多的时间还给科学家,用在科研工作上。这就像医生治疗疾病开出的良方一样。他在分析国家科技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时,讲得非常落地、非常透彻,感觉他就像是在科研一线的人,对我们的处境了解很深刻。我们内心热血沸腾。”
“总书记这番讲话对教育界来说也是很好的导向,要真正让学术回归学术。”中国科协十大代表、武汉大学测绘学院院长姚宜斌说,“有时候学生也被迫参与一些应酬活动,这对他们的成长不利,会使他们丧失对学术界的信任,在他们心中埋下世故、利己、钻营的不良种子。”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龚旗煌的印象里,近年来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待遇也在不断改善。但与此同时,工作中存在不少束缚科研人员的繁文缛节,如填表、答辩、评审、开会、迎来送往、各种应酬等等,占用了不少时间,影响了潜心治学研究。
“总书记在讲到‘创新离不开持久的时间投入’时,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我想,这反映了广大科技人员的心声,真的是说到了大家心坎儿上。”龚旗煌说。
龚旗煌说,中国科协作为学术团体,一方面要积极呼吁政府和社会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环境,不办少办应景性活动,避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另一方面也要带头加强内部管理,学会办的活动要回归学术本身,减少不必要的评审评议、论坛仪式等。大家共同努力、相向而行,把更多时间留给科技人员从事研发工作。
听完总书记的讲话,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热工所副所长冯晓娟表示, “有一种平时经历的困惑与烦恼被理解的感动。”她相信,未来随着科研管理改革的逐步推进,中国科研工作者会迎来更加友善的科研生态环境,中国的科技创新也会迸发更强的活力。
“不管是哪里来的人,只要有才就好”
今年87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匡廷云表示,她坚持来参加院士大会的原因就是想亲耳听一听中央的指示。“虽然我已是高龄,但还是要继续奋斗。作为院士,不仅在科学研究方面要努力做出原创性成果,还要为科技强国建设培养高水平的后继人才。”
人才一直是总书记关心的大事。他在讲话中指出,“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
王赤认为,人才自主培养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密切相关。“我们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要在教育目标、方向上进行比较大的改革;我们处在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的时代,要把事业舞台留给自己培养的人才;不能闭门造车,应该培养国际视野的人才。”
对“人才自主培养”的提法,刘中民深有感触。“总书记讲话在强调国际合作的同时,又特别强调人才自主培养,这体现了强大的自信。”刘中民表示,要真正做好人才的自主培养,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海归人才和本土人才真正做到一碗水端平。“人才人才,不管是哪里来的人,只要有才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