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市场改革迈入深水区
我国资本市场正在迈入注册制改革的深水区,注册制试点向全市场铺开过程中,存量改革与增量改革并存、一二级市场投融资动态平衡协调、信息披露核心与投资者保护机制建设等系列重大问题仍待于完善。
累计上市企业282家,IPO融资金额3600多亿元,总市值近4.1万亿元……时值开板两周年,科创板交出一份靓丽答卷。
如今,中国资本市场已走到了注册制改革的关键阶段。注册制的推进将对中国资本市场带来哪些影响和变化?为配合注册制的实施,中国资本市场需如何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并进行深层次改革?
第十三届陆家嘴论坛6月10日至11日在上海召开。在首日晚间的浦江夜话环节,围绕“注册制改革下的中国资本市场新生态”这一话题,中外多位金融大咖展开热烈讨论。
提振全球投资者信心
2018年11月5日,首届进博会开幕式宣布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2020年3月1日,新证券法正式施行,明确全面推行证券发行注册制度;随后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全力推进。
注册制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意义重大。申万宏源证券有限公司董事长储晓明分享几点认识:注册制改革开启我国资本市场建设的新时代;国家对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所形成的广泛共识史无前例;助力加速形成一个良性的资本市场生态;推动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系统全面改革;推进资本市场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统计显示,从增长口径来看,直接融资比例在2020年达到23%,比2018年上升了7个百分点。试点以来,科创板累计受理企业达到295家,大多数集中在信息科技、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科技领域。
“随着注册制改革的稳步推进,资本市场股权融资功能将进一步优化、完善,而资本市场效率的提升在宏观层面具有两方面的积极影响。”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黄朝晖认为,一是宏观资本的补充是经济能够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二是资本市场助力科技规模化发展。
此外,注册制改革有助于提振全球投资者信心。瑞信集团首席执行官Thomas GOTTSTEIN表示,近年来,A股对外资的吸引力显著提升。截至2021年5月,境外投资者持有A股市值近3万亿元,约占A股自由流通市值的8%,与两年前相比翻了不止一倍。预计未来中国市场的外资参与度会进一步提升。
“注册制的改革可以很好地改进资本市场的质量。”穆迪公司首席信用官Richard CANTOR指出,注册制的IPO流程可以在建立更好的披露制度、会计、尽职调查和投资者保护等方面,起到正向的作用,增强执行的可靠性,降低风险。
资本市场生态发生巨变
“开板两周年,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改革符合预期,市场运行平稳,改革取得较好效果。”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刘绍统表示,注册制在市场功能、结构、生态等方面,促进资本市场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是在支持硬科技企业上市方面,科创板成为硬科技企业上市的集聚地;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三大行业领域科创上市公司的数量占比约70%,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
二是完善市场基础制度方面,落实“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工作方针。构建了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基础制度体系,持续提升资本市场的治理能力。
三是在构建审核注册机制方面,建立上交所审核、证监会注册的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注册机制,增强发行上市的可预期性。
四是在完善市场结构和定价机制方面,机构投资者的交易占比正在逐步提升;建立了以专业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市场化询价、定价和配售机制,形成定价约束;促进市场合理定价。
五是在形成科创投融资生态方面,注册制改革助力科技与资本的良性互动,创投机构进一步发挥出科创投资的引擎作用。
注册制改革进入关键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