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人大战”开启智能汽车催生几大热门专业(2)
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显示,智能网联研发人员的专业分布中,65%以上的人才为非机械类,这说明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工作需要多学科复合型人才。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智能网联中心主任、江苏省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主任戴一凡博士透露,汽车行业的抢人大战,很大程度上是对智能驾驶“塔尖”人才的争夺。
他认为,目前汽车人才大部分集中在生产、制造、机械设计领域,而自动驾驶、环境感知、AI、机器学习领域的人才非常稀少。
“这要求他们拥有很深的计算机背景,又了解汽车的应用需求和电子电器架构。这一类人才处于汽车智能网联技术研发的‘塔尖’层次,确实难得。”戴一凡说。
戴一凡透露,在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智能网联团队中,拥有传统车辆工程相关专业背景的汽车人和拥有电子信息、计算机等专业背景的汽车人占比约为“一半对一半”。
“在我们团队中,一半是在传统汽车院校里转型比较快的汽车人。他们在学习了机械制造、机械设计等基础知识之后,涉猎了前沿的计算机知识等。”戴一凡介绍,“但还有约一半的团队成员是从计算机、自动化、电子信息等专业跨界而来。”
因此,他建议,对于想要投身汽车行业的学子来说,专业的选择取决于自身的定位。
“如果定位做前沿的科学研究,在专业选择时可以从计算机、电子、自动化等专业切入,打好基础。在研究生阶段或工作以后,再往汽车行业转型。”戴一凡分析说,“有的同学兴趣在做应用层面的工程技术,那就可以在专业选择时挑一些比较热门的应用方向,例如车辆控制等。”
赢下汽车人才角力,学科培养体系变革“时不我待”
“目前一些公司裁员、减少招聘,是为了适应汽车业转型。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汽车市场和出行市场,中国对高素质汽车人才的需求量仍然很大。从这个角度说,眼下的新挑战未尝不是中国企业和青年人才完成超车、后来居上的一次机遇。”大连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的李鹏飞表示。
作为传统的车辆工程专业的学子,李鹏飞也曾因汽车产业的急剧转型而焦虑。然而,在日常学习中,随着学校汽车专业的培养理念、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新知识的学习让他打消了内心的疑惑。
“与过去相比,我们在智能网联、轻量化汽车方向增加了许多课程,新入学的学弟学妹们也将从大一就开始学习新能源汽车的相关课程。汽车业正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快速发展,因此我们也需要不断改变学习侧重方向,紧跟时代潮流。”李鹏飞说。
正如李鹏飞所言,智能新能源汽车带来的技术变革改变了行业结构和人才需求,同时也掀开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序幕。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欧阳明高建议,将车辆工程学科升为一级学科。
在他看来,当下,汽车科技正向低碳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方向发展,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交叉融合的战略高地。车辆工程既具有独特的自我特色,又与诸多现有一级学科的内容紧密关联,显示出多学科“深融合、强交叉”的突出特点。
“因此,建议国家及有关部委将车辆工程升级为一级交叉学科。所建设的车辆工程一级交叉学科,将以地面运载工具的新四化发展为核心,聚焦关联的材料与结构转型、能源与动力转型、信息与智能转型等产业变革趋势,系统性突破车辆设计与制造、新能源动力系统、智能汽车与无人驾驶等重大科学难题,结合学科边界拓展和知识结构重塑,建设符合国家及行业迫切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欧阳明高表示。
尽管当下受限于二级学科的定位,但已有不少汽车相关院校先行先试,积极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