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供给,为科技腾飞丰满羽翼(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07-01 08:15:06
浏览

  1956年1月4日,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周恩来指出:“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充分地提高生产技术,更加需要充分地发展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

  这一年,中国制定了第一个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以下简称“12年规划”)。

  接下来的一段时期,是执行“12年规划”的黄金岁月。此间,全国科研机构增至1700多个,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员达到12万人,初步形成了由中国科学院、高校、产业部门、地方科研单位、国防部门5方面组成的科技大军。

  回望这段峥嵘岁月,“12年规划”的制定者以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探索出“以任务带学科”的科技规划模式,并将中国科技引向规划发展的轨道。此外,“集中力量办大事”也是重要经验,体现了中国计划体制较强的整合、配置各类资源及顶层设计的能力。

  正如,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龚育之曾指出的:“中国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世界上最先制定国家的全面的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采取几大紧急措施有效地发展新技术,以及在经济和科技力量都比较薄弱的情况下,用较少的钱,以比资本主义国家更快的速度研制成功‘两弹一星’,这些曾使世界瞩目,是中国社会主义的胜利。”

  健全制度,经费来源多样化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举行。

  会上,邓小平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这次大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此后,中央陆续出台一系列促进科技发展的政策,包括财政部每年拨专款鼓励适龄青年出国留学等。

  为改变科学与技术的落后状况,尽快追赶世界先进水平,1978年,我国制定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8个发展领域和108个重点研究项目。

  为了有效配置科技资源,一系列科技计划相继出台。如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集中解决重大问题的科技攻关(支撑)计划、推动高技术产业化的火炬计划、面向农村的星火计划等等。各项计划顺利实施,为科技发展规划的顺利开展、科技事业的不断进步提供了重要保障。

  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为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把世界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邓小平认为,不仅可以引进先进技术,还应当扩大与国外的交流,借助国外的智力,利用国外的资金和人才。

  随着科技作用的凸显和经济实力增强,我国科技投入逐步增加。到2007年,全社会的研发投入达3710.2亿元,占GDP的比例为1.49%,这在发展中国家是独一无二的。

  这一时期,中国科研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科技政策也有了很大调整。

  2006年,《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发布,进一步完善了国家科技经费管理制度。同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并正式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07年,国家用于科学技术的财政支出为2113.5亿元,是1980年的32.7倍,年均增长达13.8%。

  这一时期,我国逐步改变了科研机构的经费单纯由国家包揽的状况,科研机构经费来源不断拓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