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科学,为创新培植肥沃土壤
原标题:普及科学,为创新培植肥沃土壤
杨凯制图
6月初,一份重磅文件公布。
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了两个目标: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2035年,这一比例达到25%。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任福君感慨,它是我国新时期科普事业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现在,科学素质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我国开启了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新征程。站在这个节点,回顾过去百年,任福君说,可以看到,党对面向全体人民的科学普及的重视初心不改,一以贯之。
科普萌芽在革命老区破土
中国共产党历来就重视科普工作。萌芽时期的科普事业,是与党领导下的科技创新事业同步开展的。
任福君说,革命战争时期,老区普通民众的自然科学知识文盲率达90%以上。中国共产党将科学知识、文化普及工作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相结合,帮助他们过上“科学的、进步的”生活。
1940年,“自然科学研究会”在延安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个自然科学学术研究团体。“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时通过了《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宣言》,其明确规定,要开展自然科学大众化运动,进行自然科学教育,推广自然科学知识,使自然科学能广泛地深入人民群众,使民众的思想意识和风俗习惯都向着科学的、进步的道路上发展。以此为契机,陕甘宁边区的科普活动逐渐繁荣。
科普队伍有了自己的组织
时间来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一时期科普事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三条指出:“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奖励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1950年8月,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在会上成立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即新中国第一个科学组织和第一个科学技术普及组织。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事业,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在此背景下,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科技发展远景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完成。任福君说,这标志着我国的科技事业走向了以科技政策为指导的有计划的发展阶段。
1958年9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合并成立中国科协。其基本任务就包括学术交流和科技普及。
科普政策不断完善、系统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邓小平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强调“必须大力做好科普工作”。
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第一个科普方面的纲领性文件。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颁布实施,为科普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2005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首次将科学普及与创新文化作为一个专题,明确提出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建立科普事业的良性运行机制。
2006年,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上升为国家行动。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科普动员机制基本形成,科普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系统。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