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了大漠,青了阴山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07-03 08:38:06
浏览

绿了大漠,青了阴山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人武部组织干部职工和民兵深入库布其沙漠开展治沙绿化。 新华社记者 杨建荣摄

  巴彦淖尔河套的对面,是较为广义的大河套地区,或曰鄂尔多斯台地。那里似乎一直埋藏着中华民族文化进化发展的一些谜底,也隐藏着中国北方地区生态气候变化的一本“册页”。进入这个最大的黄河几字形河弯地,首先要想的是这样3件事:一是它的生态面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化的,未来还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这里的河流与我们的黄河母亲有什么样更紧密的生态关联;这里陆续发现的古人类遗址、青铜器遗存和许许多多的古代土城、石城又意味着什么,在中华民族和黄河文明链上占有怎样的位置。

  鄂尔多斯绿了起来,是近年来明显的事情。在我的记忆里,那里一直是黄沙漫漫,高低起伏,枯草与沙尘齐飞,黄沙共长天一色。

  住在沙漠深处绿洲的蒙古族牧民,是曾经的鄂尔多斯部落。鄂尔多斯有宫帐的意思,宫帐又称“斡尔朵”,是来自突厥语遗留发音为“鄂尔多”的词语。鄂尔多斯有成吉思汗的衣冠祭祀陵寝“八白室”。多年前,我瞻仰过“八白室”。白色的宫帐穹庐踞立在毛乌素沙漠东北缘的一个山包上,山前只见乌兰木伦河流经的小草滩,有着绿油油的一股草原灵气,但四围是黄沙遍野。近年再到成陵,宫帐远近的环境大变。“八白室”下,不仅有花岗岩石砌成的阔大广场,绿树成荫,还有一眼看不到边的绿草原。成陵内外新变化,或许是特例,但它的周边尤其是鄂尔多斯东胜旧城及康巴什新城的布局,也让人惊奇。

  很长时间里,鄂尔多斯人有“扬眉吐气”的感觉——这是羊(绒)、煤炭、土特产和天然气资源的谐音。康巴什新城曾被称为“鬼城”,因为建得有些超前了,商住民住都不多。从东胜去往康巴什新城,林荫道已成气候,原来的起伏沙丘不见了,宽宽的路,新的水景和林景,这是一座绿城。

  鄂尔多斯的变化有些突然,原因包括自然的和人工的。鄂尔多斯是标准的北方生态区。历史上,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所处的北温带,气温变化周期不断交替。以秦汉时代为例,由于气温升高,现在的长城一线适于农耕的区域可以北移200多公里。《史记·乐毅列传》中说,“蓟丘之植,植于汶篁”,也就是说,当时的燕山山区可以广种竹子,山东半岛就更不在话下了。那时,不仅关中有竹子,河南全境有竹子,由此有了“竹林七贤”的佳话,鄂尔多斯的北部也有大片竹林。

  对于气候的这种阶段性变化,学者们找到了基本规律,温湿与干冷,大体上会有300年左右的交替周期。中国北部和西北的温湿期,大体与汉唐和蒙元时代相对应,那时不仅发生了农业边界向北向西移动的总体势头,也使丝绸之路进入最活跃的时代。在丝路的繁荣期里,无论是哪条丝路,都是人来人往,络绎不绝,驼铃声遥过碛,驼队和马帮在河边沙间穿行。中国的西部与北部出现大的城市和众多绿洲,也集中在这个时期。现在,西北仍然干旱但降雨量明显增多,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一个新的气候周期似乎正在出现。

  但人的因势利导因素,终究不可忽视。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漠的沙产业发展和固沙造林,加速了沙漠返绿的进程。在西北众多的沙漠里,库布其沙漠不算大,但它是风沙东向的先锋。毛乌素沙漠面积更大一些,它与乌兰布和沙漠隔黄河相望,黄河就流在其中间夹缝里。所谓“沙丘如弓,风沙似箭”,挫不掉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漠扩张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