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飞:引“天河”之水润泽产业创新(2)
当“天河一号”排名世界第一的消息传来后,许多人为之欢呼,但国内外一些专家和媒体的质疑也接踵而至,认为“中国就是造了一台为排名而生的大型游戏机”。言外之意,“天河一号”纵然速度再快,如果没有应用到创新和产业领域,也只是一个摆设。
“当时,我就怒了。”面对质疑声,孟祥飞立下了军令状,搞不好“天河一号”的应用,就卷铺盖走人。“此时做好应用才能让中国超算在世界超算领域立足,这是与世界强国竞争的关键。”他说。
孟祥飞又开始了新的攻坚战,但没想到,刚一“开战”就遇到了“拦路虎”。如何让“天河一号”与应用软件兼容,成了摆在他面前的新挑战。
“当时,一个国际通用的药物研发软件无法在‘天河一号’上运行。”孟祥飞说,“这个软件有几十万行代码,要找出问题所在相当于在大海里捞针。”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孟祥飞白天调试,晚上“刷夜”,用了20多个日夜,经过数千次编译、调试、排查,终于在几十万行的软件代码里将一个不起眼的变量“揪”了出来,为后续“天河一号”在药物研发领域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所在党支部书记及应用研发负责人,孟祥飞反复跟团队每一名党员说:“我们每一次努力、每一次创新,都在为中国增添一分底气,这也是我们作为党员必须肩负起来的责任。”
在孟祥飞的带领下,团队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创新突破,借助“天河一号”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重大工程项目,为此开发出国际首款大规模异构并行模拟软件;构建了我国第一个高分辨率雾霾预报准业务化平台……使“天河一号”做到了“中看又中用”。
开拓:为科技、产业发展提供创新动力
随着工作不断深入,孟祥飞愈发感觉到,要想让“天河一号”更好地服务产业创新,只围着计算机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对具体应用领域有所了解。“‘天河一号’用到哪儿,我们就得学到哪儿,要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间懂空气,学习学习再学习。”孟祥飞笑着说。
上下班的路上、出差的途中,都是孟祥飞的“自习”时间。出差时,孟祥飞的行李箱里永远装满了书。同时,他还组织所在党支部全体党员学习新知识,强化交叉创新能力,打造矩阵式创新团队,而他自己则阅读了上百本各领域专著,汇总、整理专业资料超过150万字。
在开展研发的同时,孟祥飞为了让更多企业、院校、科研单位成为“天河一号”的用户,他当起了“推销员”,一年要跑上四五十个城市。
在孟祥飞等一批科研工作者的坚持与努力下,“天河一号”如今实现了“顶天”“立地”。“顶天”是指为科学研究服务,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立地”是指为产业发展服务,促进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现在的“天河一号”,大到可以计算宇宙的形成演化、小到可以模拟一个个原子组合成新材料的过程,在航空航天、基因科技、先进制造等数十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累积支持我国各领域重大创新突破和成果超过2500项。
“目前,我们正在围绕‘天河’新一代百亿亿次超算进行创新攻关。‘快’已不是目标,现在最重要的是要把超级算力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孟祥飞表示,团队成员将重点面向新材料、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打造开源开放的创新能力平台。
“希望‘天河一号’能成为‘超级大脑’,助力中国一步步走向自立自强。”对此孟祥飞充满信心。
(责编:王震、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