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教育人才以创新筑未来——从“科教更加进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07-14 12:27:07
浏览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攻坚克难,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2020年,各级各类学校53.71万所,比1949年增加18.5万所;在校生2.89亿人,是1949年的7.3倍。

  2012年至2020年,我国教育经费从28655亿元增至53014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从23148亿元增至42891亿元。

  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有效提升了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教育是民生大事,须筑牢公平之基。

  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木戛乡哈卜吗村小学,多年前,教室用木桩做墙、糊上泥巴挡风。如今,教室宽敞明亮,上课用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图书室有3500册各类图书。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实现教育公平方面加大力度,向农村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向少数民族倾斜、向贫困地区倾斜。

  “十三五”期间,全国23个省份、95.3%的县级单位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覆盖全学段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累计资助贫困学生3.91亿人次、资助金额达7739亿元。

  创新之要,唯在得人。

  从“两弹一星”到同步辐射加速器,从铁基超导的世界级突破到建成全球首条千公里级量子通信干线,从“墨子号”卫星到光量子计算机……这一系列世界领先的原创科技成果都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着密切关系。

  这所由新中国一手打造的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起为国立学,为国家“强起来”培养尖端科技人才的重大使命,数十年来为国家输送了大批栋梁之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建设发展是新中国加强高等教育提升创新能力的一个缩影。新中国成立时,全国科技人员不超过5万人,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仅600余人。如今,我国科技人才队伍量质齐增,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增长到509万人年以上,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学科体系和最大规模的人才体系。

  “要注重营造和培育先进的学术与创新文化,要从孩子们抓起,培养诚信、求真、创新的文化。科研人员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努力形成科技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说。

  创新为要 保全面小康“有里有面”

  在众多科普展览现场,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变迁:20世纪50至70年代,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已经称得上“四大件”;如今,高清电视、智能空调、扫地机器人等成了家居用品的主角。

  科技创新日新月异,让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多年来,我国科技发展聚焦国家和人民需要,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在提高生活水平、守护人民健康、改善生态环境、打赢脱贫攻坚战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

  特高压输电技术将我国西部、北部的清洁能源输送到全国;地质灾害信息平台实现灾害精准化监测预警,为生命安全提供科技守护;太阳能警示灯等科技设备护航车辆安全通行……科技创新渗透到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便利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国成体系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7天内分离出新冠病毒毒株,14天完成核酸检测试剂研发和审批上市,开发一批临床救治药物,研发应用多款疫苗,在控制传染、病毒溯源、疾病救治、疫苗和药物研发、复工复产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