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技术“先手棋”如何落子(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07-24 09:28:07
浏览

  而这个备受依赖的技术体系,恰好是一个新生的竞技场。国际能源署IEA2021年作出的技术评估显示,在全球能源行业的路线图里,2050年实现碳净零排放的关键技术中,尚有50%未成熟,如智能充电技术,需要进一步研发提升。“在碳中和问题上,‘技术为王’将得到充分体现,谁在技术上走到前面,谁就会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说。

  节能提效前沿技术需求迫切

  不久前,在宁夏的茫茫戈壁上,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解水制氢项目正式投产。在前沿技术的“加持”下,通过太阳能生产电能,通过电解水制取出氢和氧,再用氢替代煤作为原料、氧替代煤作为燃料,直供化工系统生产聚乙烯等上百种高端化工产品,这里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碳中和产业链。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看来,这样的技术变革将随着碳中和的推进发生在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节能、提效是战略之首。杜祥琬介绍,在节煤方面,有赖不断迭代的技术支持,我国煤电发电煤耗有望降至289克标准煤/千瓦时,燃煤工业锅炉将采用高效、低排放的煤粉炉,热效率可由65%提升至90%,钢铁、建材、化工等单位产品煤耗也应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居民和服务业燃煤炉灶也将推广采用热效率70%以上的新型炉灶,“经计算,以上每一项均可有效节约1亿吨以上的标准煤。”

  发展非化石能源,风能、光能、水能、核能也将逐步走上电力主场。目前,我国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均居世界首位,在技术应用上已相对成熟。“从成本上看,水电、风电明显比火电便宜,太阳光伏发电的成本目前已不到煤炭发电成本的三分之一,这些可再生能源的竞争性可谓突飞猛进。”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潘家华说。

  然而,我国目前的电力系统仍是基于传统的交流电网,发电不论是基于水电还是火电,都是可控的。未来若大规模使用风、光等发电能源,由于其受天气、季节、昼夜影响,虽取之不尽,但发电量的不确定性也大大增加,这就催生了对高度智能化、可调控的电网或虚拟电厂和先进储能设备系统的迫切技术需求,更有望拉动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

  此外,生物质能也展现出一定的能源潜力,亟待技术开发。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江亿介绍,我国可开发的生物质能源共有8亿吨标准煤当量,但还远远未得到利用。具体包括麦秸、玉米秸、稻草等农业秸秆,果木、落叶等林业枝条,牲畜粪便和农副产品加工垃圾、餐厨垃圾等。通过技术创新,我们可对这些生物质材料进行商品化能源加工,如压缩颗粒供清洁燃烧、用作可替代木炭,压缩成块供工业锅炉焚烧和发电,此外,还可建设大型沼气池,得到纯度达95%以上的甲烷燃料。

  加快提升低碳环保技术优势储备

  紧随能源、电力,交通和建筑行业的减排技术需求同样迫切。贺克斌介绍,以电或氢代油,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得到进一步大力发展,并将成为未来消纳风电、光伏发电能力的重要途径,具备双向充放电功能。为适应未来高比例的风电、光伏电力,城市建筑“光储直柔”配电的建设和改造也将逐渐推开。江亿指出,经过测算,我国城镇建筑屋顶光伏可开发量为8.3亿千瓦,这些电力可满足城镇建筑自身用电的30%~40%。同时,连接智能充电桩与电动汽车,建筑内部配电也将改为直流系统,由此成为电力的柔性负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