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
原标题:如何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
今年以来,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力度加大,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如何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强基础方能健实体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也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中国工业的发展,却受到别国“卡脖子”的威胁,这是为什么呢?
“我国产业中存在一些‘卡脖子’的技术问题,特别是芯片、发动机、材料、数控机床、工业软件等领域存在短板,一些关键零部件、关键装备依赖国外。别人一制裁我们,我们国民经济中的一些关键部分就会受到重大影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科技创新的能力还不够强,特别是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还缺少重大突破,原创能力、特别是从零到一的技术,我们还掌握得太少。
分析清楚其中的原因,下一步的对策也就不言而喻: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创能力。
“如果不从根子上来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只在外围、在产业下游努力,就很难突破别人卡我们脖子的局面。所以首先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赵刚表示,加强基础研究,就是要增强基础研究的经费、人员和平台。
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如何布局?如何实施?当前形势下,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既要“补短板”,也要“筑长板”。“补短板”就是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提出科学方法、科学答案。“筑长板”就是向前看,需要有预见性,甚至在“无人区”要及早部署研究,使中国经济在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得到最关键的科技支撑。
“对于如何解决卡脖子问题,国家已有重大部署。”赵刚介绍,多个中央文件都提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新型举国体制,这其实就是我们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抓手,要以国家实验室为抓手,汇聚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等科研力量来组成攻关团队,形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体系。
多方促进双链融合
解决“卡脖子”难题,不仅需要强基础,也需要做好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双链融合”,强化其韧性。
“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本质是消除被打压被遏制的应力集中点,加强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各层次系统间的耦合性。”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洪志生认为,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鼓励有形产品与服务的融合,充分应用我国具有海量优势的终端用户行为数据,进行高频次迭代创新,释放公众用户的创新潜能。这个方法适用于以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高端医疗设备、智能终端产品等为典型的高端制造领域,可以“筑长板”。
二是鼓励软硬件发展的融合,打造由设备制造商、龙头生产企业、骨干应用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构成的关键产业联盟,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上实现相对闭环且具备一定兼容性的协同。这个方法适合以集成电路、基础软件、量子计算等为典型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需“补短板”和“抢阵地”。
三是加强不同产业链之间的融通创新,尤其是工程师技能、机器设备、生产线和零部件等方面的标准耦合,以备应急之时能快速重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