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多层次织密扎牢住房保障网让更多人群“住有宜居”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住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8000多万套,帮助2亿多困难群众改善了住房条件。”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在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有关情况。
从继续巩固“房住不炒”定位到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从稳步提升住房保障覆盖面到逐步扩大住房保障范围,从发文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到力争3年实现房地产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十四五”开局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更加规范、住房保障政策措施更加到位,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各项工作稳步向前推进,有望实现高质量发展。
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人民网财经采访时表示,展望下半年,扎实有序推进住房保障工作仍是重中之重。政策重点仍是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进一步解决重点群体住房困难问题,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试点,全面推进住房保障,努力实现“住有宜居”。
重点群体住房有保障
首次明确住房保障体系顶层设计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切实加强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保障性租赁住房基础制度和支持政策。
字里行间,国家对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表示,本次《意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突出住房的民生属性,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缓解住房租赁市场结构性供给不足,推动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随着我国住房保障工作力度的持续加大,其框架日益明晰和完善,内容逐渐丰富。
以公租房为例,记者了解到,我国公租房建设已经推进多年,截至目前,已建成1600多万套公租房,主要面向的对象是城镇住房、收入困难家庭,收入低、住房条件差的家庭可以租住公租房。
“《意见》是第一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住房保障体系顶层设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司长曹金彪表示,今后国家的住房保障体系是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
曹金彪介绍说,公租房主要面向的对象是城镇住房收入困难家庭,保障性租赁住房主要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问题,共有产权住房则帮助有一定能力但仍买不起商品房的家庭实现购房。
倪虹称,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学生等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难问题比较突出,需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
“这类房子一定要符合条件的住房困难群体才能住,并且是租的,不能买卖,我认为守住这两条底线,就能好事办好,让真正有需求的人得到保障。”倪虹说。
曹金彪则强调,国家层面要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各地要根据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结合实际,确定各地的具体保障方式。
受益覆盖面持续扩大
加快保障性租赁住房路径逐渐清晰
回顾上半年,加快保障性租赁住房作为重点解决新市民等群体的住房问题破题关键,受重视程度不断加深。
伴随着我国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的路径逐渐清晰,加快保障性租赁住房优先成为各地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当前,全国多个城市接连发布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相关意见,积极推动支持政策尽快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