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路上,努力从未停止(人物故事·聚焦乡村创业)
刘凯槟,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马街镇杜旗堡村人,2015年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发展玫瑰种植产业。如今,刘凯槟的逸禾花卉专业种植合作社种植面积500余亩,带动种植户30余户,为周边200余户农民提供就业岗位。
核心阅读
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发展鲜花种植产业,刘凯槟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慢慢成了种植行家。如今,鲜花销售做得有声有色,刘凯槟又转型从事农业服务,在实现个人发展的同时,为周边农户提供就业岗位,带动乡亲邻里共同致富。
车行至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马街镇杜旗堡村,村旁十几个集中连片的温室格外醒目。眼下,棚内十几种颜色的玫瑰争奇斗艳,工人们正忙着采收。
其实以前杜旗堡村从未种过鲜花,这些温室才建起来几年。也难怪,鲜花种植基地的经营者、“90后”刘凯槟,回乡创业也才6年。
摸爬滚打成为种植行家,又转型从事农业服务;不仅自己做出了一番事业,还带动周边农户致富。在返乡创业这条路上,刘凯槟的努力从未停止。
回乡琢磨种花
“我要创业!”2015年,即将大学毕业的刘凯槟,一门心思想创业。“昆明人才集聚,在这里创业未必有竞争优势。回到家乡,我倒是信心满满。”
大学生儿子返乡创业,父母不太乐意,刘凯槟给出了自己的判断:“农村资源丰富,就看怎么盘活这些资源。我回来创业,说不定能干出一番比在城里更大的事业。”见儿子铆足了劲儿,父母索性让他先试试。
说干就干,刘凯槟先去昆明市呈贡区斗南花卉市场转了转,又软磨硬泡找父母借了20多万元,加上跟亲友借的十来万元,刘凯槟算是正式创业了。
起早贪黑干了半年,眼见着小苗开花,刘凯槟心里也乐开了花。可是,直到花开了一地,也无人上门收购;他摘了些样品送到斗南花市,却被告知:花品质一般不说,还开过了头。第一年创业,不仅没赚到钱,还亏了不少。
怎么办?走出基地,找专家、跑公司、转市场。
花了半年时间调研,结论不太乐观:别说大公司,当年就连普通花农都赚钱了。“不是市场不好,而是自己不行。连最基本的压枝打杈都不知道,不懂种植,更不懂市场。”
到石林鲜花产地参观时,刘凯槟刚进花卉产业园,几百亩玫瑰映入眼帘:橙的、紫的、蓝的,五颜六色的玫瑰竞相绽放。“物以稀为贵。传统玫瑰品种市场已经饱和,橙色、紫色、蓝色这样的小众品种虽然风险大,但价格高。要是我能试种成功,找好销路,盈利空间很大!”心里这么一盘算,刘凯槟从产业园购买了5万株拿回去试种。
第二轮种花,刘凯槟更是一心扑在花房里,不敢大意。压枝打杈、采摘包装,自己都参与。为了节约成本,自己开车把花送到斗南花市,深夜两三点回到基地是常态。
2016年,刘凯槟赶上了好行情:传统玫瑰一元多一枝,自己的小众玫瑰卖到了七八元一枝,每亩净利润近3万元,赚到了第一桶金。还清了外债不说,他还升级了硬件:告别低端大棚,用起了自动化温室。
提前锁定买家
虽说第二年赚了不少,但一个顾虑浮上刘凯槟心头:“价格涨了自然好,可价格暴跌、鲜花滞销呢?”他深知,玫瑰种植技术并不复杂,难点不在种,而是销售。
“对标国际市场,大型花卉企业早已实现定价销售、订单生产。我们能不能采取线上定价销售?”刘凯槟解释,在定价模式下,假设一枝鲜花的生产成本是0.6元,目标利润率是50%,那么生产商可以按照1.2元的价格提前跟经销商签订单,这样生产商可以提前锁定利润、专注于控制生产成本,经销商则可以提前锁定成本、专注于开拓市场。
不过,相比那些有几十年客户积累的大企业,一家初创企业想要实现订单生产,最缺的便是稳定的客户。
靠着前期小众玫瑰销售时积累的客户,刘凯槟开始了最初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