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人才一体化,赋能长三角高质量发展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09-23 09:02:01
浏览

原标题:深化人才一体化,赋能长三角高质量发展

  自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加速推进,促进了海内外优秀人才向长三角区域高质量集聚,从而高效赋能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的快速发展。

  长三角人才“磁力场”效应显著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对人才有较强吸引力,其中上海、苏州、杭州、宁波、南京等中心城市均位列2020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前十。2016—2020年间,长三角人才净流入占比从4.7%提升至6.4%,逐年稳步增加且始终高于其他城市群。

  从人才载体平台看,长三角地区集聚了大量的高能级人才载体,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2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约1/4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集成电路和软件信息服务产业规模分别约占全国的1/2、1/3;三省一市共有本科层次高校221所,其中“双一流”高校35所,为长三角人才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人才服务环境看,长三角地区间互联互通使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区域内全部41个城市已实现医保“一卡通”,三省一市医疗机构超过3500家,实现了医保一体化统筹结算。同时,已实现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等21类电子证照共享互认,身份证、驾驶证、结婚证等9类个人证照可在长三角“一网通办”专窗亮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也在加速形成,长三角都市圈1小时通勤网正加快建设,到2025年将基本建成“轨道上的长三角”。

  人才一体化雏形逐渐形成

  在作为“先手棋”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各项人才一体化探索步履稳健。

  区域内人才互认机制不断优化。2020年9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专业技术人才资格和继续教育学时互认暂行办法》发布,针对示范区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资格、职称和继续教育学时互认制定了6个方面18项创新举措,为长三角地区之间人才互认迈出了第一步。

  2020年11月,上海市人社局与长三角一体化执委会共同出台通知,允许非在沪工作外籍人士享受医疗保障、子女教育、金融服务、通关便利、购房政策等多方面权益。今年2月26日,长三角首张跨区域“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在上海青浦颁出。

  此类举措,为人才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创造了政策条件。区域内人才要素自由流动的雏形逐渐形成,人才制度创新成果正在“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城市联盟”的24个城市间复制推广,包括共认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设置外国人工作居留“单一窗口”、共认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资格、共认专业技术人才职称和共认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学时等5项主要内容。

  人才协同发展水平尚待提升

  总体看来,长三角区域人才资源总量稳步提升,但由于各城市地区间经济发达程度、产业结构、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人才资源分布呈现明显的非均衡性,部分地区高端人才支撑不足,人才队伍水平有待提升,结构有待优化。例如,调研发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三地金融机构主要是各大银行支行,金融人才培训较少、整体水平不高。但是随着一体化深入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和价值链深度融合,区域经济产业升级需要更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作为支撑,就需要引进和培育更高水平的金融人才。

  虽然地区间产业布局具有优势且存在一定互补性,但长三角各地人才治理尚未形成合力,缺乏区域整体的产业、人才统一部署和规划,城市和地区间人才需求同质化,特别是重点产业和领域的人才需求存在重叠与竞争,限制了人才在区域间的共享与高效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