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发展新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别报道)(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09-24 06:48:01
浏览

  在秀洲区洪合镇的浙江美之奥种业公司,育种实验室的组培架上器皿琳琅满目,里面是正在培养的植株。它们长大后将被移栽到大棚里,生长成熟,待开花结果后,采下的种子就是优良育种材料。公司副总经理余永辉说,“公司有现代化分子设计育种实验室、种子加工车间,2018年还建成院士工作站,研发出优质的甜瓜、番茄、西蓝花等多个品种。”

  数字农业的不断发展,还带来了更多改变。平湖市实现全域农产品绿色生产,买农药要“刷脸”,全市81台人脸识别一体机覆盖农资企业和农资店,数据系统会根据每个农户的种地面积自动算出农药的总用量,控制农户的农药购买总量;登录“浙农服”平台,供需双方实现“云上合作”,销售公司根据实时更新的门店销售量、畅销单品,及时向生产基地反馈,农户掌握市场需求后,什么好卖种什么,哪里畅销供哪里。

  充实力量,千方百计培养人才

  “随着农业数字化快速推进,用工难题得到了一定缓解。”马新远说,“在我们2000平方米的植物工厂,只需要2到3个工人。但总的来看,农业企业招工还是难,工人年纪普遍偏大。”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农业领域缺人,不仅缺一线操作员,更紧缺的是未来的经营者。

  为此,崇福镇规划建设了面积达2000亩的农创园,吸引年轻创业者入驻。崇福镇农业经济服务中心主任冯志刚说,目前农创园核心区有40个团队,大部分是创业的大学生,平均年龄不到30岁。政府建好薄膜大棚低价出租,每亩土地年租金1000元,设施年租金每亩3000元,前3年每年享受2000—3000元的设施费减免优惠,这样每亩的年租用成本最低只需1000元。

  不只崇福镇,为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嘉兴多地都推出了农业人才计划。平湖市聘请“乡村振兴规划师”,着力培养基层人才。海宁市每年选派农技人员和生产大户到浙江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挂职锻炼、培训学习。嘉善县成立“善农客”领创人才联盟,目前已吸纳成员30名,为农业农村发展输送了一批优秀创业人才。

  2020年,嘉兴农业农村领域流入人才数量创近年新高,新增农业创业者、新农人207名。

  

  贵州毕节挖掘自身潜力,推动产业融合

  转变方式 增收致富

  本报记者 苏 滨

  4亩酥李,丰产可收获五六千斤,保底进账两三万元。在贵州毕节黔西市大关镇丘林村,别人想的是如何卖个好价,刘勤军却选择把酥李送人。这是为什么?

  “李子负责引客,我这里主打农家乐和旅馆,哪怕在淡季,一个月最低能赚1.5万元,你说算不算丰收?”刘勤军手指路旁,继续补充道,“这两年来体验采摘的人越来越多,要是玩累了,这里还有旅馆。”事实证明,这种发展模式,的确不一般。

  近年来,毕节市主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同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出一条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广大农户因此受益。

  培育特色,以农业带动乡村旅游

  在乌江支流鸭池河畔拐角处,一半是水,另一半果树掩映的人家,就是丘林村了。

  个大皮薄,外披白色果粉,咬一口下去,甜中带酸,清香萦绕,这是产自丘林村的酥李。

  “除去退耕还林的地,全村还有3500亩果林,大多数种的是酥李。”聊起水果,村党总支副书记李永华开门见山,“一亩酥李,至少能卖好几千元,去年村里人均收入1.2万元,水果大致贡献四成。”

  在丘林村的地里,起初是玉米占大头,水果仅是零星种植。后来赶上退耕还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村里种酥李的人越来越多。2009年,外出打工的刘勤军,返乡种起酥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