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行舟正奋楫——中央企业改革攻坚进行时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10-07 12:31:01
浏览

  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 题:深水行舟正奋楫——中央企业改革攻坚进行时

  新华社记者赵晓辉、王希、高亢、张千千

  今年以来,中央企业按下改革“快进键”、跑出改革“加速度”。船到中流浪更急,深水行舟不松篙。当下,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进入全面攻坚期。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中央企业正以奋进的姿态,啃“硬骨头”、蹚“深水区”,向改革要活力,向改革要动力。

  “活”机制:从打破“老三铁”到实现“新三能”

  在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旗下天辰公司工作了39年的杨克俭,今年又收获了一笔奖励。

  作为首席技术研发官,杨克俭为企业贡献了不少科研成果,仅在己内酰胺项目上就带来了超200亿元的营收,高端尼龙材料己二腈的生产,更一举突破了“卡脖子”技术。

  强化正向激励,他不是唯一的受益者。

  “早些年,研发人员收入低,不少人跳槽走了。”杨克俭说,近两年公司建立市场化薪酬激励机制,提高了关键岗位人员待遇,人才流失、制约活力的“病根”相继被拔掉。

  国企改革,重在释放活力、提高效率。不少央企丰富改革“工具包”,完善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灵活开展中长期激励。

  在三项制度改革中,打破“铁交椅、铁饭碗、铁工资”的“老三铁”,建立“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新三能”。

  “十年前公司是行业前三,现在掉到第58名了。”一位在央企下属企业总经理岗位上任职8年的干部,前阵子在职业经理人竞聘中落选了。对此,他表示理解——“不改不行了,就是选掉了我也支持。”

  这种情况在央企已不罕见。中粮集团2020年以来对100余名管理人员进行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中国一重累计调整不适应改革发展需要的领导干部98人……各央企立下“军令状”,砸掉“铁饭碗”,不合适的人正在加速“下车”。

  有下就有上。去年,宁生龙等8名年轻员工通过竞聘,走上了鞍钢集团朝阳钢铁有限公司厂长助理的岗位。“如果不是改革打破了限制,我不可能从一线的工区长走上厂领导的岗位。”宁生龙感慨。

  国企改革,关键要“活”机制。机制活了,人的潜能释放出来了,企业才更有竞争力,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站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过半的节点上,中央企业正持续刀刃向内,创新机制,让“人”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价值。

  “优”布局:瞄准高质量发展目标

  0.56秒内,重2100吨的水轮机组转子划过一周,约150度电能随之产生。在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东方电气集团自主研制的“百万机组”,领跑全球。

  啃下这块重大装备国产化的“硬骨头”,离不开改革——面对前几年的巨亏,东方电气果断退出19家亏损、低效企业;收缩传统业务,将资源向风电、氢能等新产业配置。

  收拢五指,方能成拳。“把精力向核心产能聚焦。”东方电气集团副总经理张继烈说,企业实现扭亏脱困,结构更加优化,路越走越宽。

  优化布局,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大有可为。中国国新已与近90户央企在科技创新等领域开展合作,初步构建起一个国有资本跨企流动、形态转换、提高效率的平台。

  优化布局,要加速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形成资源合力。

  前不久,《财富》杂志公布最新一期世界500强排行榜,中粮集团排名再创新高,并首次领跑全球各大粮商。这背后,凝聚着中粮做大主业的不懈努力:农粮主业五年累计投资超320亿元,将全球粮食供应链系统与国内物流、加工、分销网络有机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