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监管沙盒”跑完“最后一公里”(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10-11 11:16:01
浏览

  从“出箱”项目看,车宁表示,在应用上覆盖了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能够在生产上实际应用的前沿技术,在场景上覆盖到供应链、开放银行和产业金融等在数字经济时代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业务领域,在运营上涉及客户服务、业务经营和风险防控等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各主要环节,在主体上既有大型银行,也包括互联网银行,具有明显的“竞争中性”和多元化色彩,展现了北京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特色与优势。

  苏宁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孙扬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这四个应用项目都和普惠金融密切相关,工行的项目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确保穿透供应链金融资产底层,以提升供应链金融客户风险识别能力提升贷款获得度,中国银行的项目是通过区块链强化对于产业链金融上下游的渗透,百信银行AIBank产品可以将金融服务通过API模式输出到场景前端,促进金融服务前移到客户和场景,百行征信项目和普惠客群数字政务服务效率相关。这说明国家鼓励在普惠金融领域探索新技术,促进普惠金融发展。

  车宁指出,经过为期一年多的业务运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首批项目正式“出箱”,标志着中国版“监管沙盒”在机制构建上跑完“最后一公里”,形成了完整的工作闭环,是我国金融科技监管机制发展成熟的重要里程碑事件,不仅明确了创新项目本身的监管工具、方法和主要路径,也给市场释放了确定性,有利于金融科技创新进一步与服务实体经济、百姓民生相结合,兼顾发展与安全、质量与效率,助力社会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

  金融科技

  需要“真科技”“硬科技”

  记者注意到,中国版金融科技“监管沙盒”探索始于2019年末,彼时按照《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的批复》,支持在北京市率先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随后,陆续在上海、深圳、重庆、杭州、苏州、雄安、广州、成都等地区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

  2020年1月,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公布首批六个拟纳入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的应用。2021年4月,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开始在全国推广实施。截至9月24日,全国已累计公示119个创新应用,目前只有上述4个创新应用完成测试。

  车宁表示,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作为国家金融监管领域的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可围绕“好用、管用”等关键点,不断加强内在机制建设和资源保障,调动发挥政府、企业、行业自律组织和专业服务机构等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加大教育宣传和规范引导的工作力度,对金融科技创新项目实现扎口管理,同时有序提升对项目准入的包容性和项目运行的容错度,真正发挥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沟通监管与企业的桥梁作用,降低创新的各项成本和负外部性。

  孙扬指出,未来金融科技要有硬核技术支撑,而非纯粹的场景或者商业模式创新。其次,金融科技将不断地促进金融机构跨界,和数字政务、产业链金融深层次的融合,促进金融机构融合实体经济、融合实体经济。此外,金融科技将承担促进信用社会建设的使命,提升信用约束力,信用应用的场景,从基础社会运行层面提升金融业务的安全系数。

  “中国金融科技将加速向基础技术发展,目前风险决策引擎、业务系统等应用技术已经足够多了,未来将向云技术、数据库技术、服务器、网络基础设备等信息创新领域下沉发展,从发展应用型金融科技转向发展基础的金融科技。”孙扬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