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课堂与战场同频,与部队共振(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10-19 10:52:04
浏览

  课堂连着战场,方法关乎效果。该团坚持用科技手段为训练赋能,全面提高部队训练水平和打赢能力。新建了实物拆装、液压原理、光学、电工电子线路分析等8个实验室,通过提高试验操作、模拟演练等环节在课程设置中的比例,把教学活动由室内转向室外、由图片转向实物、由课件演示转向模拟操作,运用启发式、研讨式、交流式等方法,以及操作演练、分组对抗等手段,使教学能力和培训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战士小刘只有初中文化,他来该部参加预晋升中级士官培训前心里很没有底,害怕自己文化基础差,学不会导弹专业知识。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培训伊始,教员就根据每名学员的文化基础设定了学习方案,而且以往上课需要凭空想象的复杂元器件都变成了摆在眼前的实物,每一个复杂原理都能亲自上手验证,每一个操作都能在模拟系统进行反复演练。

  拿到培训合格证书时,小刘高兴地说:“以前上课只能看着、听着、想着,现在上课却能摸实物、真操作、上手练,因此我们对装备工作原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操作技能也更加熟练,这次培训让我学到了真本领。”

  科研与训练结合得越好,人才建设的效果就越好。这些年,正是在科技成果与教育培训的良性互动中,该团培育人才队伍的底气越积越厚,300余名受训学员回原单位后成为技术骨干,80余名学员入选人才库,培训成效受到兄弟单位一致好评。

  培育能教善战的“金牌教头”

  记者采访时,恰好碰到该团共同基础教研室教员马学军。刚在军械员培训班授完课,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他就又赶到参谋业务集训队讲授“军兵种知识”。

  “忙,忙得脚打后脑勺。”他说。

  职能的拓展,带来了工作转换的频繁、工作节奏的加快。他说,如今的训练团,培训任务一个接一个、一个套一个,大家经常是上了一堂课就直奔下堂课。尤其是施行一年两次征兵后,我们要接茬组织两次新训,必须“马力全开”才能统筹兼顾。

  “当然,与忙碌相比,我感触更深的是4个字——能力恐慌。”马学军说。

  有着类似感受的不止他一个人。今年3月,该教研室主任刘春风赴国防科技大学参加全军第一期军事基础教育培训班,归队后他坦言:“这次培训让我弥补了能力短板、开阔了眼界思路,收获很大。”

  教战必先研战,知战方能教战。随着备战向纵深推进,该团党委“一班人”也敏锐地察觉到,训练机构使命任务不断拓展升级,对教员教研打仗本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培育一支能教善战的教员队伍,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基于此认识,该团把教员队伍建设作为长期工程、战略工程,在加强顶层设计、搞好整体规划上下了“三步棋”——开门广纳贤才、常态加钢淬火、健全奖惩机制。

  这些举措,使教研队伍的活力、动力、创造力得到激发,一大批年轻教员崭露头角。该团发射专业教研室年轻教员陈得俊就是这些举措的直接受益者。

  2018年,陈得俊刚开始担任教员时,组训任教能力弱、专业能力不过硬曾一度让他怀疑自己能否胜任这一岗位。发射专业教研室副主任李强主动教方法、分任务、压担子,推荐他去院校系统学习培训,安排他到作战部队代职跟训。2年多来,陈得俊不仅在各类教学比武中摘金夺银,参与编写的某型导弹《发射设备及使用》教材还被相关院校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