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下,那些追寻星空的少年(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11-11 06:38:01
浏览

  不只是刘章韬,“天眼”的落成在平塘掀起了一股天文热,尤其是在学校里。2017年5月,平塘县民族中学开天辟地地成立了天文社。刘章韬也报名参加了。

  平塘县民族中学是平塘县唯一的高中,在校生6000多人,90%以上是少数民族学生。天文社招新时,有600多人前来报名,相当于有1/10的学生报了名。由于名额有限,最后只录取了四十几个学生。

  看到报名者这么踊跃,平塘县民族中学的地理老师杨柱飞和语文老师任川贵感觉自己做了一件对的事情。他们是天文社最早的两位发起人,杨柱飞是苗族,任川贵是布依族,一个“80后”,一个“90后”。

  一聊起天文,杨柱飞的语速就变得很快,有说不完的话。2008年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的他,心中早早就埋下了对天文的热爱。因为工作调动,他来到平塘,正好赶上了“天眼”项目的建设。

  “人的一辈子能有几次这样的机会啊!如今,机会已经送到我们面前了,必须得做点什么。”每次谈到成立天文社的初衷,杨柱飞身上总有一种使命感。

  杨柱飞和任川贵的想法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虽然条件有限,学校还是扶持社团购买了一些天文方面的书籍、设备,其中包括2架天文望远镜。加上县城里一位天文爱好者捐赠使用权的天文望远镜,社团目前总共有3架天文望远镜。这样的设备,放眼贵州全省,专业度都算得上很高了。

  硬件上去了,软件也得跟上。

  天文社每周定期开展一次活动,内容包含天文基础知识讲解、望远镜拆装实操、户外观测、专家讲座等。

  老师们特别鼓励学生自主授课。同为布依族、和刘章韬一起加入天文社的同班同学邓国滔,曾任天文社学术部部长,就负责自主授课这一块:“同学们积极性都很高,大家自己搜集材料,自己做PPT上台演讲,有人讲太阳系八大行星,有人讲黑洞,有人讲恒星的生命,课堂气氛活跃而热烈。”

  自主授课充分激发出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户外观测则打开了大家瞭望世界的又一扇窗。

  天文社成立后,第一次组织户外观测是去归兰山露营观月。邓国滔小时候特别怕黑,但那次从望远镜里,他第一次看到了表面凹凸的月亮。“好神奇,跟在课本上看到的感觉不一样。那么近,好像就在眼前,伸手就能碰到,神秘又美丽。”

  正是在这一次次的学习和观测中,同学们被浩瀚的星空和宇宙所深深吸引,立志去探寻那些未知的神奇与伟大。而在一次次活动中,杨柱飞和任川贵也更加坚定“兴趣与好奇就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这一信念。

  “天文看似对考试成绩没有什么帮助,但是却帮助大家打开了世界观和宇宙观。尤其对于发展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来说,天文让大家拓宽了眼界和格局。”任川贵说。

  以前,平塘的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和天文有关的比赛、活动,也很少去外面交流,更不用说见到什么天文学家、科学家。

  “天眼”落成后,经常有国内外的天文学家、科学家来访。物理学家杨振宁来了,“脉冲星之母”、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贝尔来了,英国国家航天中心主任安努·奥吉哈来了,中科院院士武向平来了,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首席科学家胡景耀来了……他们不仅来看“天眼”,也走进学校,给学生、老师、干部等开设讲座,普及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