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装备创新的“源头活水”(“小巨人”的进击之路①)
钵施然3行采棉机在采收棉花。
受访单位供图
洛阳辰汉研制的甘蔗收割机收集1吨左右的蔗段,自卸至田间转运机料斗内。
受访单位供图
广西柳工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入选工信部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该公司生产的甘蔗收获机、拖拉机等农机订单量增长迅猛,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图为工人在甘蔗收获机生产线前忙碌。
黎寒池摄(人民视觉)
弘宇农机生产车间。
受访单位供图
今年7月,工信部公布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至此“小巨人”企业数量已达4762家。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强调专精特新,就是要鼓励企业创新,做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
中小企业能办大事。随着越来越多支持政策的出台,具有技术创新实力的中小企业迎来发展的春天。在此背景下,中小企业如何把握时代机遇,走好“专精特新”之路,助力高质量发展?本报今起推出“‘小巨人’的进击之路”系列报道,聚焦重点行业领域,与您一起探寻“小巨人”们苦练内功、奋力创新、成为“单打冠军”“配套专家”的故事。
来自河南洛阳的甘蔗联合收割机平稳运行在广西蔗田;国内首个6行自走式采棉机开进了新疆广袤的棉田;20年如一日打造的拖拉机液压提升器有效提升了整机品质……
中国制造的农机装备如今遍布神州大地。农机装备对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挥着关键性支撑作用。中小农机企业是如何一步步成长为“小巨人”的?本报记者在采访后发现,认准道路后“风雨兼程”,是众多农机装备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新路上的真实写照。
填空白:细分赛道精耕细作
为什么是甘蔗收割机?洛阳辰汉农业科技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洛阳辰汉)董事长张长献向记者回忆起漫长的创业和产品研发之路。
2008年秋,在农机行业打拼多年的张长献带领团队从河南洛阳南下广西。实地考察中,他发现国产甘蔗收割机尚属行业空白领域,国外虽有类似机械,但价格昂贵,且引进中国还面临严重的“水土不服”。如何做一款既匹配本土耕地情况又让老百姓买得起的甘蔗收割机?
“每次去广西做试验,都会累瘦一整圈。”从2008年到2015年,张长献所在的创业团队展开了7轮提升产品性能的研发工作。虽然对创业艰难早有心理准备,可期间经历的3次重大技术路线变革,对这个中年人来说仍然意味着不小的考验。
从担心机器压坏甘蔗地到农户主动掏钱购买,研制出4CQ-130型切段式甘蔗联合收割机、7YG-15自卸式运蔗挂车等多项产品的洛阳辰汉,如今在甘蔗机械化收割领域,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并获得40余项研发专利,张长献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甜蜜事业”。
做园林工具起家的陈勇,则从浙江出发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在2009年来到盛产棉花的新疆。
怀着为西部大开发贡献一份力量的初心,陈勇牵头成立了新疆钵施然智能农机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钵施然)。从生产只能单行行走、“转弯困难”的单头式采棉机,到研制出适用新疆地貌的3行采棉机、进而实现国内首个6行自走式采棉机自主研发、生产,钵施然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单打冠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