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政策护航增收有保障(经济新方位·脱贫地区乡村振兴)
水稻收割后,顾不上清闲几天,吴银珍又开始忙碌起来。早上把娃娃送到学校后,她就匆匆往家赶,农具肥料往电动三轮车上一撂,风风火火奔向山头。若是在从前,她可拿不出这股干劲儿。
从县城出发,仅十来分钟车程,便到了吴银珍居住的村子——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凤羽街道兴乐村。三都县地处月亮山与雷公山腹地,曾经是贵州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在2020年3月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兴乐村位于尧人山脚下,这里山多地少,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
“家里有老人和孩子要照顾,我留在村里,种出来的粮食仅够自家吃。”吴银珍家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过去,一家人全指望丈夫的务工收入过日子。近年来,兴乐村依托地处城郊接合部的区位优势,发展起了蔬菜和精品水果两大产业,为留守群众开辟了一条增收好路子。
眼看老乡们的腰包慢慢鼓起来了,吴银珍坐不住了。为了增加家里的收入,前些年,庄稼收割后她试种过一块地的花生。因为交通不便,所有农资都要肩挑背驮。“拎着农具,走走停停一个小时才到地里,连午饭都得带上山吃。”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今年初,三都县纪委监委组建4个监督检查组,通过实地走访、查阅资料、听取汇报等方式,对“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政策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确保政策的延续性、稳定性。
“地里听不到任何机器轰鸣声,老乡们还在用传统方式耕作,能看到的运输工具只有几匹马。”4月初,三都县纪委监委派驻第六纪检监察组组长石昌盛,带领监督检查组成员到兴乐村走访,发现山下产业基地配套设施虽然建得不错,但当沿着土路往山上走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与当地干部群众深入交流后,监督检查组了解到,兴乐村大部分耕地集中分布在山下,只有一个村民组的地位于山腰。由于周边没有群众居住,当初的“组组通”硬化路项目并未延伸上去,造成这片200多亩的耕地,成了村里的交通“孤岛”。
找准问题摸清症结后,三都县纪委监委立即督促凤羽街道、县交通局等主管部门扛起主体责任,争取到贵州省脱贫退出县补助资金60万元,为兴乐村修建产业路。在修路的同时,村里抓住机遇,动员老乡们赶在夏粮播种前抢种一茬辣椒,并免费为大家提供种苗、肥料和技术指导。
在监督检查组密切关注下,3个月后,兴乐村建起了一条1.7公里长的水泥路,辣椒基地也迎来了采收季。“货车直接开到地里装辣椒,再也不用一筐筐背下山。”尽管是第一年试种,吴银珍的三亩辣椒地收成还算理想,创造出6000多元纯收入,她总算尝到了“产业”的甜头。
“照这么下去,家里的收入够生活开销了,娃他爸在外赚的钱可以存起来,再也不怕穷回去了。”秋收过后,村里计划组织大伙儿再种植一茬香葱,吴银珍劲头十足,每天骑着电动三轮车在山间穿梭,她要抓紧时间把地整理出来,搭上产业致富“顺风车”。
通过开展“四个不摘”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三都县纪委监委将发现问题纳入专门的监督台账和责任台账,以清单化监督方式,督促相关职能部门抓好问题整改,并举一反三对其他项目开展自查自纠。截至目前,发现的12个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有力保障脱贫攻坚质量和成效。
《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30日 02 版)
(责编:袁勃、郝江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