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个省份密集推出激励措施,鼓励生娃还需从哪些方面发力?(2)
黑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曲文勇说,政策切实落地,要考虑企业付出的成本。各地不仅要监督休假制度执行,更重要的是构建一套合理的休假成本分担机制,让用人单位愿意支持休,婴幼儿父母敢于休。
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黄小华建议,应抓好修改后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实施效果的监督检查,各级人大常委会要通过执法检查、执法调研、听取专项工作报告等形式,推动政府及有关部门联动,促进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
政府补贴如何到位?甘肃临泽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闫克义说,补助资金将从2022年起纳入财政预算,多渠道筹措解决。近期,当地对意见出台以来至10月底期间出生的新生儿进行了摸排,有74户新生儿家庭符合生育津贴、育儿补贴发放条件,近期将陆续发放到位。
针对个别地区已出台给二孩、三孩家庭逐月发放育儿补贴金的政策,专家认为,相关措施应量力而行、因地制宜。
“要看到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福利配套不同,也会导致生育意愿不均衡。”黑龙江省政协委员赵坤宇说,各地在出台政策时应从地区实际出发,避免盲目跟风或“一刀切”。
期待教育、医疗、住房等配套政策持续发力
除了对假期、补贴等政府硬核政策的期待,多位受访家长还表示,期待破解“敢生不敢养”的难题——目前出台的政策更多集中在生育领域,在养育方面尚较为笼统。
记者在多地调研发现,新生代父母对婴幼儿托育的需求不断增长,但托育机构数量偏少、价格较高,普惠型托育机构匮乏,不少家庭陷入“想送托但送不起、不敢送”的困境。
重庆市民小张是一名1岁男孩的家长,夫妻二人都是全职工作,双方父母年事已高,帮带孩子很吃力,急需托育服务。周边社区有一家条件不错,但每月收费5000多元,“我们两口子月收入也就1万余元,还要还房贷,这个价位承受不了”。
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董玉整认为,激发生养意愿是一个需要全社会理解并参与的系统工程,要啃下教育、住房、医疗等“硬骨头”,切实减轻生育多孩家庭负担。
兰州理工大学教授王里克认为,加大托育服务供给是现阶段最为紧迫的着力点之一,应大力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兴办婴幼儿托育服务机构,形成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和临时托等多种形式的服务网络。
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李超等专家建议,应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大力执行学位随机分配原则,推动各片区间教育资源更均匀分布;还可探索实行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及经济补贴政策,建立从怀孕保健到孕期分娩再到18岁或学历教育结束的全面鼓励生育体系。
专家同时表示,加大医疗投入,保持房价长期稳定,是降低抚养直接成本的关键举措,应通过持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切实降低医疗费用,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构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记者周闻韬、闫睿、王博、袁慧晶、詹奕嘉)
(责编:赵竹青、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