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2021年中国经济观察⑦)(2)
凡困必帮,有难必救。今年,社会救济和临时救助力度持续加大,救助供养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投入增加,进一步推动低收入群体生活改善。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两年平均名义增长8.4%,超过2019年同期增速。其中,人均社会救济和补助收入、人均政策性生活补贴收入同比名义增长9.8%、20.1%。
深化改革,攻坚克难,民生改革举措有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
今年1月,72岁的高大爷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接受了心脏冠脉支架植入手术,成为国家组织冠脉支架集采的首批受益者之一。今年以来,集采中选单个支架的价格由原来的1.3万元降到700元左右,大批冠心病患者得到实惠。
2021年,各地各部门紧盯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敢啃制约改善民生保障的硬骨头,用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顺应了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
——改革打通堵点,不断疏解群众烦心事。
“在线提交完材料,电子执照很快就能办下来,不用跑腿了!”前不久,天津市民洪仁章在网上给自己正在装修的家居店申请了个体营业执照。随着“企业开办一窗通”平台上线运行,办理市场主体登记业务省心省力。
亿万市场主体是稳就业的“顶梁柱”。今年以来,各地不断推进证照电子化、网上快捷办理等“放管服”改革,市场主体准入、注销、办事都更加便捷。截至11月初,全国市场主体总量已突破1.5亿户,承载了7亿多人就业的基本盘,仅个体工商户就带动了近3亿人就业。
——改革瞄准难点,着力解决群众操心事。
教育是民生之基,关系千家万户利益。今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将学生从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中解放出来,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三孩政策实施,配套措施落地。各地各部门切实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解除群众后顾之忧。2021年度中央预算内投资70亿元下达各地,支持新增示范性婴幼儿托位6万个;国家医保局将参保女职工生育三孩费用纳入生育保险待遇支付范围;多地探索设立育儿假或延长产假……
——改革直击痛点,持续缓解群众揪心事。
“县医院的治疗方法和用药与大医院差不多。”今年7月,患有血小板增多和贫血症的老蔡在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总医院住院治疗,身体逐渐康复。他说:“医保报销70%多,看病基本没压力。”
今年6月,国办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明确进一步推广三明市医改经验,加快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完善分级诊疗体系,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完善制度,注重公平,民生保障质量更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
四川省成都市的刘婆婆因病失能,常年躺在床上,需要有人照顾。参加长期护理保险后,她每月可享受1000元左右的基础照护待遇,专业护理人员定期上门。今年8月,国家医保局办公室会同民政部办公厅出台《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试行)》,统一了享受长护险待遇的门槛,制度进一步规范。截至目前,全国49个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城市覆盖1.4亿人。
——民生制度更加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