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流淌在希望的田野上
原标题:金融活水,流淌在希望的田野上
在重庆市丰都县三建乡夜力坪村,养殖户熊勇在照料自己的芦花鸡(2020年11月16日摄)。 新华社发
乡村振兴是篇大文章,离不开真金白银投入。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之时,金融业把乡村沃土当服务热土,努力补齐农村金融服务短板,将金融活水源源不断引向田间地头,精准滴灌农企农户,助力产业茁壮成长。新华社记者近日实地走访一些省份,在孕育着勃勃生机的希望田野上,感知金融助农新气象。
活一池春水:信贷资金激发产业活力
走进宁夏盐池县王乐井乡曾记畔村村民王昶的新房,“AAA级信用户”牌子十分醒目。靠养殖滩羊,王昶住上大瓦房,开上小轿车。谁能想到,几年前他几乎为贷款“跑断了腿”。
一段时间以来,“三农”领域获取信贷资源难,除了缺乏抵押物,还难在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不健全,信用体系不完备等。
“以前无人担保、无物抵押,贷款难如登天。”王昶说,“如今好信用就是真金白银,贷款门槛和成本大大降低。”
为解决融资难题,盐池县改变原有银行评级授信标准,将已脱贫人口的诚信度占比提高到60%,家庭收入占30%,根据评级结果确定授信额度。截至10月底,盐池县已脱贫户和边缘户小额信贷余额达3.7亿元。
对群众增收贡献率超80%!盐池县以滩羊为主导的特色产业正成为致富“金钥匙”。这是金融与产业良性互动的一个有益探索。
贷款跟着产业走,越来越多农户因金融支持而获益——
“预计今年能挣不少!”湖南省汉寿县惠湖莲藕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贵春,通过银行绿色通道获得40万元贷款,扩大了玉臂藕的种植面积;湘潭县推广“以信换贷”模式带来新变化,茶恩寺镇经营竹制品的吴良成,一天时间就从银行获得165万元贷款……
农业银行湘潭县支行“三农”主管行长陶发普介绍,预授信企业及农户不用担保、不要抵押,随借随还,企业最高授信额度300万元,农户最高可授信30万元,利率最低可到同期基准利率水平。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末,涉农贷款余额达到42.6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0.35%;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8.7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6.1%。
信贷支持接续推进,农户有更多期盼——
两年前,重庆市丰都县养殖户熊勇通过扶贫小额贷款获得5万元启动资金,开始芦花鸡养殖。如今,扶贫小额贷款改名“已脱贫人口小额贷款”,熊勇的芦花鸡养殖规模3年间扩大近十倍。
“今年贷了15万元,按往年情况能满足养殖需求,没曾想,饲料价格涨了不少,养殖成本高了。”熊勇说,这批芦花鸡明年2月份左右才能出栏收回成本,“要是能多给贷5万元,会轻松一点。”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不止于为农户提供启动资金或应急纾困的支持。”农业银行丰都支行副行长周时伟说,还应加大供应链金融服务供给力度,助力上下游产业链条稳定。
解后顾之忧:让百姓生产生活更有保障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重在精准有力。农业生产经营风险较大,如何提升保障水平?
农户期待更踏实,保险托底让他们更有底——
“动物一害病,一年努力就白费。”重庆市奉节县平安乡养殖户汪圣兵说,今年县里开展“特色产业保险”试点工作,“每户保费政府最多可补贴300元,我也投了保,心里踏实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