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水缸”,一位“护水使者”是这样炼成的(4)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12-16 10:41:01
浏览

“库容43.75亿立方米,面积188平方公里。环湖路以内,库区面积大概是22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三分之一个新加坡。”聊起密云水库,刘永连总能脱口而出一连串精确的数字。

像农民熟悉土地上的每一粒种子,库区边长大的孩子,对“八山一水一分田”如数家珍。然而问题也出在这“八山一水一分田”上,保水和富民的矛盾,一直以来深刻影响着密云地区的产业发展。

2002年,公司改制为民营企业,并上马了绿色生态消毒液制造等项目。见公司效益不错,刘永连便拍板给公司全员上了社保。

此时《劳动合同法》尚未正式出台,劳动局工作人员一脸不解地问前去办理业务的张艳:“你们民营企业还给上社保?没要求啊。”

尽管是受益者,张艳也表示“不理解”,“我是干财务的,太知道亏损和利润对一家公司的意义了。”面对疑问,刘永连反问道:“公司既然是全民控股,为什么不让职工享受更多政策实惠呢?大家都是库区移民的后代。”

“傻实在。”张艳嘴上这么说,心里却很服气。在刘永连的影响下,她也积极加入了党组织。

被刘永连的“傻实在”影响的人并非个例。

2003年,非典来袭,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消毒液需求激增。社会上恐慌情绪蔓延,很多企业停工停产,保障消毒液供应刻不容缓。面对员工们的畏难情绪,刘永连第一个站出来,以支部书记的身份召开大会。

“身为党员,平常时候要看得出来,关键时候要站得出来,危急时刻要豁得出来。”

短短几句话,掷地有声。

他在车间门口支起帐篷,吃住在厂区,加班加点生产消毒液,保障供应。党员上了,团员也没落下,甚至有20多位员工家属也作为临时工上了生产线。

疫情过去,任务圆满完成。刘永连申请成立党总支,经上级主管组织批准,他们成为密云第一个设立党总支的民营企业。

与浪潮搏击的小船,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等待他们的是更大的风浪。

2009年金融危机过后,行业竞争加剧。随着芯片产业的崛起,光盘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企业效益急转直下。给职工发工资,又一次成了刘永连的心病。

张艳记得,2013年腊月二十六,刚刚借到一笔款入账,已经疲惫不堪的刘永连匆匆塞下两块沙琪玛,又奔波在四处筹款的路上,赶在年前给职工补齐了工资。并在第二年,将光盘厂离职员工54万元经济补偿金如数发放。

“按理企业不行了,补偿金不是必须支付的,可他硬是靠着借钱,甚至把厂子这块地抵押出去,给大家发了钱。”看着“傻实在”的刘永连,张艳决定放弃高额补偿金,留在公司。

公司再一次滑向低谷,刘永连一度“不想干了”,但一想到公司关门,跟着他打拼了十几年的兄弟姐妹就要丢掉饭碗,他下不了狠心。

“曾经那么难都过来了”,“小黑屋”里的诺言,让支部书记刘永连不敢忘,“那就放弃光盘业务,再次转型。”

那几年,简政放权成为全国两会热议话题,“小政府,大服务”理念备受关注。刘永连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紧邻密云水库的位置,从前一直被认为是制约公司发展的短板。然而从保护绿水青山入手,依托水库搞第三方社会服务,承接政府服务绿色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社会综合治理,未尝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何不紧跟绿色发展的步伐,做一个纯粹的“护水使者”呢?

面对全然陌生的领域,刘永连带着员工们走机关、进社区、访乡村,调查研究、拜师学艺。他们向先入行的朋友请教如何撰写项目标书,向环卫工人请教马路应该如何规范清扫,还系统学习了垃圾分类的相关课程,几位骨干在环卫所一待就是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