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变舞台 农民成演员
赤牛坬村村民实景演出《高高山上一头牛》。张 毅摄
“陕北的山来,陕北的沟,好婆姨好汉子,就出在这沟里头,哎……”隆冬时节,日暖风寒。在四山环抱的陕西省榆林市佳县赤牛坬村,随着高音喇叭里一曲开场民歌的奏响,刚刚还在各自家里忙活的120多位村民瞬间变成了“演员”。他们扛着锄头,牵着黄牛,走出家门。劳作、祈雨、丰收、嫁娶,喜怒哀乐……这里,没有华丽的舞台,也没有炫目的光影,但是,洋溢在真山真水真情境之间的浓郁民风,却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位观众。
农民变演员,农具变道具,乡村变舞台。这台由当地村民首创的黄土高原乡村原生态实景剧,名为“高高山上一头牛”。全部由村民出演,演员最大年龄近80岁,最小的只有7岁。近3年来演出近300场,累计吸引游客20多万人次。
赤牛坬村位于佳县城南40公里的黄河近岸,过去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没有风景名胜,没有矿产资源,乡村振兴,咱只有靠‘脑子’。”在赤牛坬村党支部书记高建茂看来,丰富的陕北民俗文化是得天独厚的宝藏。作为民歌故乡,以表演再现农耕记忆,对赤牛坬人来说驾轻就熟。“家家都有演员,村民演一场获劳务费20元,旺季时,一周能演好多场。”
在赤牛坬村口,“陕北黄土地民俗文化基因库”的标语牌格外醒目。如何把文化基因“转”化为发展“基因”?“物化”民俗,是赤牛坬村人的另一绝招。
“前山高,后山长,我家就住在高坡上,拉着老牛扛着‘桨’,爷爷的爷爷就这样……”伴随着山坡上传来的悠扬吟唱,67岁的村民“讲解员”高思茂举着小旗子带领游客走进陕北民俗博物馆。灯具展室、工匠器械室、度量衡室、红枣博览室、传统饮食博览馆、五谷杂粮馆、婚丧嫁娶展览馆……每进入一个展区就仿佛步入一个记忆的时空,每一个老物件都在讲述着陕北农民坚强不屈奔“光景”的生活态度。
“还是那座山,还是那道梁……”山水格局依然,变化的是村民们脱贫致富干大事的心劲儿。赤牛坬乡村旅游的策划人、退休干部高永东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就乡村振兴而言,特色乡村旅游带来的不仅是脱贫致富,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乡村治理能力,过去让人诟病的村道路、饮水、养老院、垃圾污水处理等公共环境事务短板,如今都得到明显改善。“去年村集体收入首次达到50万元,农民人均总收入过万元”。
张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