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盐厂的活化利用之路(人民眼·工业遗产保护利用)(2)
钟旭的爷爷是盐工,依靠土法制盐。那时候工人们冒着高温、烟灰,将汲取的盐卤放入平锅熬煮后晾晒,最终获得井盐。新中国成立后,采用现代化真空工艺的制盐厂陆续建成,钟旭的父亲在大安盐厂成立后进厂工作。
“浑浊的盐卤流进真空罐,只需操作设备,洁白的盐就会哗啦啦流出。”钟旭告诉记者,父亲常和他讲起盐卤在真空罐中脱水干燥的过程,“这种方式生产的井盐产量高、质量好、杂质少。”
“那时候,一批工业企业在自贡成立,高耸的烟囱、巨大的真空罐和冒着蒸汽的车间,成了我们的童年记忆。”钟旭感慨道。
1979年,钟旭接过父亲的班,成为大安盐厂工人。活跃在生产一线30多年,他继承了父辈制盐的手艺,也见证了技术的进步、生产的忙碌:盐厂先后增设了冷却水塔、热力发电塔等技术装备,真空制盐规模从最初的每年5万吨逐渐扩展到鼎盛时的每年30万吨。截至2012年底,大安盐厂累计向全国生产供应原盐1300多万吨。
进入新世纪,由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城市规划、改善环境等原因,自贡市主城区的一些工业企业陆续关停、合并、搬迁。2012年3月,大安盐厂关停,钟旭回忆说:“工厂关停,我们当时心里很不好受。几年后再回到厂房,发现这里堆满了废弃设备,锈迹斑斑。”
这样的“锈迹斑斑”,普遍存在于当地已搬迁或关停的盐业、化工、机械等传统领域工业企业旧址。
“自贡的地名是由自流井和贡井这两口盐井的名字组成,跟盐有关的街名更是比比皆是。”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馆长程龙刚介绍,“这些工业遗产记录着当地的工业发展历程,是工业文化的载体。对它们开展抢救性修缮、保护利用,有利于传承历史文脉,更好地提升城市功能,推动‘工业锈带’转变为‘生活秀带’。”
近年来,自贡市编制完成《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6—2030)》《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打造“生活秀带”工作方案》,提出了“注意保护历史地段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努力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转化方面实现突破”等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推进了一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项目的开展。
“这些年,我们全面开展工业遗产调查,摸清底数,将自流井区、贡井区、大安区、沿滩区等4个区的147户工业企业旧址、遗迹纳入保护清单,开展抢救性保护。”自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龚焕楷说。
“大安盐厂破产重组时,被四川久大制盐有限公司收购。改造时先由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出资购买产权,开展修缮保护,再由市文化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负责招商和运营管护。”龚焕楷介绍,“依托各级专项保护资金,国有投资平台出资,在明确保护、管护主体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探索工业遗产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
保护优先
一处厂区大院,一个修缮方案,一套修缮策略,在保留老建筑原有形态、结构和工业痕迹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
夜幕降临,大安盐厂六号楼前,明艳的灯彩将楼顶几个巨大的圆形风机罩映照得通体透亮,由工业元素打造出的独特景观吸引不少路人驻足观看:一共3层的六号楼原为冷水车间,用作风机散热的楼顶风机罩,经过精心修复后可以对光线进行漫反射,自上而下反射着光影之美。
进入楼内,则是另一番光影效果:圆形风机罩底部加装了透明玻璃,抬头仰望星空,眼前闪耀着的,分不清是灯光还是星光。“保护利用老旧建筑要因形就势,这样修复的效果才具有自然美。”大安盐厂修复改造项目设计负责人、四川远建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建筑师许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