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豆”成“金疙瘩”
深秋时节,内蒙古自治区商都县一派繁忙收获景象。
坐在刚刚翻出土的马铃薯堆旁,喇嘛板村种植户范美玲,迫不及待打了个电话:“今年亩产4吨多,我想现在就预订明年的种子!”
接电话的人,远在几千里外的山东乐陵,名叫梁希森。
他是谁?他的种子有啥特点?
“堂堂一个农业大国,吃个土豆子咋还要进口”
“快来尝尝,保准你之前没喝过。”
步入梁希森位于乐陵梁锥新村的家中,记者刚一落座,他就端上一杯淡紫色的“饮料”,味道香甜可口。他语气自豪地告诉记者:“这是我们用‘希森8号’榨成的马铃薯生汁,没有一点儿添加剂。”
少为人知的是,这位一谈起“小土豆”就“来劲儿”的山东大汉,曾经也是名噪一时的房地产大亨。
因家境贫寒,梁希森小学没毕业便开始闯荡社会,打过铁,卖过馒头,改革开放后还开过毛巾厂、建材厂。上世纪90年代,他带着自己的施工队来到北京,尝试承包建筑工程。1999年,他正式进入房地产界。
“梁大老板不干房地产了,要改种小土豆了!”2001年,一则消息在梁锥新村疯传。
事情说来偶然。
梁希森的小女儿很喜欢吃炸薯条,他便常带她去洋快餐店。看女儿吃得格外过瘾,一次,他忍不住问服务员:“这薯条这么好吃,是用哪的土豆做的?我也去买点,回家试着做做。”没成想,服务员的回答令他哑口无言——
“我们用的都是进口薯种,不对外销售,市场卖的国产薯种品质不够,你买回家也炸不成薯条。”
“堂堂一个农业大国,吃个土豆子咋还要进口?”梁希森心里很不舒服,回家后仔细查阅资料发现:中国土豆种植面积虽然排名世界第一,但因为没有好的脱毒种薯,平均亩产不到一吨,还不及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
“马铃薯为什么要脱毒?”记者不禁问道。
“当初我也是听人讲才知道,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多种病毒侵染,产生枯叶病等,这些病毒会破坏马铃薯叶片,进而导致低产。”梁希森耐心解释说,中国农民习惯用自产马铃薯作种,再种再收,病毒导致种薯一代代退化,因此产量和品质都难以提高。
既然脱毒种薯如此关键,怎么会没人搞呢?原来,脱毒种薯的选育、扩繁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在当时是许多现代农业企业不敢涉足的“雷区”。
“中国搞房地产的人很多,不缺我一个!”梁希森坦言,自己是农民出身,也打心眼里喜欢农业,最想干的还是农业上的事儿。
2001年,他暗下决心:“要从育种做起,培育咱们国家自己的土豆良种!”
“马铃薯育种就像一场漫长而艰辛的‘拉力赛’”
“马铃薯育种就像一场漫长的‘拉力赛’,始终有意想不到的挑战。”回忆这二十年,梁希森感慨万千。
2001年10月,“无知无畏”的他招了6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搞起了脱毒种薯“研发”。然而,两年时间里,脱毒苗一拨接着一拨的失败,600多万元投资全打了水漂。
这次挫折让梁希森意识到:育种这事,离不开专家指导。百般打听,他找到曾在北大荒培育出“克新”系列抗旱薯种的著名马铃薯育种专家孙慧生教授。
“不是我给你泼凉水,马铃薯育种可不像搞房地产那样能赚钱,弄不好会把老本赔进去的!”与马铃薯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孙慧生深知育种的艰辛。她告诉梁希森,自己能培育出一个“克新”已算幸运的,很多专家搞了一辈子都没育出一个好品种。
“孙教授,有困难咱不怕。”梁希森说,“发达国家能搞好的事,中国为啥搞不好?以前搞不好是咱没有条件,现在有条件了,不可能搞不好!”78岁高龄的孙慧生,被梁希森的诚意打动,答应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