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豆”成“金疙瘩”(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12-28 05:56:02
浏览

  2005年,梁希森成立了希森集团,投入近10亿元,在乐陵和北京延庆区建起两个现代化马铃薯育种基地。他还从世界各地购买引进马铃薯优质种质资源,建成国内数一数二的马铃薯种质资源库。

  硬件和资源备齐后,梁希森便与孙慧生的研究团队一道,全身心投入马铃薯育种工作。他们选择优质的父本、母本植株进行人工授粉,等结出圣女果大小的实生果,再小心翼翼用牙签拨出多达几百粒的实生籽,对它们进行催芽、育苗。第二年春暖花开,带上杂交结出的马铃薯,他们到商都县进行大田栽植、选种。

  梁希森说,“可能老天爷被我们的诚心感动了,在一个杂交组合里,我们发现了黄、红、紫3种颜色优质品种,我跟孙教授兴奋得睡不着觉!”

  正当梁希森准备大展拳脚之际,至暗时刻悄然降临。2010年秋,刚进入收获季节,连续20余天的雨雪天气,令商都县10多万亩马铃薯种薯一半烂在了地里,造成损失2亿多元。

  静立在雪地中,梁希森禁不住泪流满面:“想干点好事为啥这么难?”

  这事之后,许多人感觉,梁希森可能垮了,失败了,再也站不起来了。

  由于欠债,他被限制乘坐高铁、飞机。他就自己开车,辗转全国各地项目现场,想尽一切办法筹措资金。“倾家荡产不怕,千难万险不怕,只要倒不下、死不了,我的马铃薯育种就一天也不能停。”这位鲁北汉子咬紧牙关,坚持着。

  历尽磨难,终见曙光。

  2011年,梁希森终于推出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希森3号”。此后,“希森4号”“希森5号”“希森6号”等系列品种相继问世。截至目前,已有11个新品种,通过品种审定和国家注册登记,且品质和产量均超过引进品种。

  “靠着‘金蛋蛋’挣钱,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目前,梁希森的育种事业后劲十足。

  2017年,希森集团开始承担山东省良种工程——马铃薯耐盐碱育种项目,在东营市设立研究基地,开展耐盐碱马铃薯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如果说常规育种是‘优中选优’,那么在盐碱地里育种就像是‘矮子里拔高个儿’。”集团核心技术研究员崔长磊感叹:“马铃薯喜酸厌碱,在盐碱地种植没有任何先例,试验也缺乏育种材料。”

  崔长磊至今清楚记得第一次在东营育种时的情景,“植株叶片特别小,有些根本没出苗,试种结果相当惨淡,看不到丁点儿希望。”

  是坚持还是放弃?“这是育种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也是国家给咱们的任务,更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不行也得行!”梁希森的话稳住了团队的心。为确保试验顺利推进,他们跑过国内外不少育种企业与科研院所,最终从20多家单位征集到育种材料6000余份。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年试验研究,团队在中度盐碱地筛选出耐中度盐碱材料26份;在中高度盐碱地,马铃薯和碱蓬间套立体多元化栽培技术研究也初见成效。

  皮肤白净的崔长磊,已被海风烈日磨炼成了黝黑汉子。“看着从盐碱地中刨出的‘金疙瘩’,我们非常欣慰,也感受到坚守的幸福。”

  近年来,梁希森探索实践“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种植模式,带动不少农民致富。

  “像商都县气候干燥、降雨偏少,这样的气候条件,对于马铃薯育种绝对称得上是块‘风水宝地’。”梁希森介绍,2020年,企业在商都县喇嘛板村新建马铃薯原原种繁育基地,每年仅土地流转一项,就让当地农户年均收入增长1000多元。

  集团还在村内租赁钢架温室大棚484座,交由农业专业合作社管理,并与农户签订合作繁育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