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有了中国的足迹……这一年,科技创造希望
原标题:火星有了中国的足迹……这一年,科技创造希望
年终盘点
这一年,科技创造希望
编者按
科技创新就像一个巨大的引擎,拉着2021年奋力拓开了时空的深度和广度。
仰望星空,我们沿着星辰大海的征途,于深邃幽远的蓝色深空摘取硕果:在太空安了“家”;去火星探了“路”;上一年带回来的月球“土特产”也迎来了重大研究进展。
脚踏实地,我们洞悉人类社会发展需求,在生命力旺盛的绿色大地播种希望:以疫苗为武器与新冠病毒继续交战;用“双碳”行动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元宇宙为框架探索虚拟世界的可能性。
回归基础,我们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在逐渐完善的科技政策中雕刻光明:力求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动真格”查处学术不端;进一步给科研人员“松绑”“减负”。
科技创造希望。2021年即将翻篇,站在岁末,我们盘点这一年科技名场面,与之相拥再次开启未来之门。
科技创新就像一个巨大的引擎,拉着2021年奋力拓开了时空的深度和广度。
仰望星空,我们沿着星辰大海的征途,于深邃幽远的蓝色深空摘取硕果:在太空安了“家”;去火星探了“路”;上一年带回来的月球“土特产”也迎来了重大研究进展。
脚踏实地,我们洞悉人类社会发展需求,在生命力旺盛的绿色大地播种希望:以疫苗为武器与新冠病毒继续交战;用“双碳”行动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元宇宙为框架探索虚拟世界的可能性。
回归基础,我们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在逐渐完善的科技政策中雕刻光明:力求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动真格”查处学术不端;进一步给科研人员“松绑”“减负”。
科技创造希望。2021年即将翻篇,站在岁末,我们盘点这一年科技名场面,与之相拥再次开启未来之门。
---------------
仰望星空
中国人在太空有“家”了
一颗泡腾片如何获得举世瞩目的命运?在中国航天员王亚平的手里就可以。
12月9日,王亚平在距离地球约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天宫”,将一颗不起眼儿的橘黄色泡腾片,塞到漂浮在天和核心舱的蓝色水球中,展示太空奇妙的科学现象。“好美!”随着泡腾片欢乐的小气泡沸腾起来,蓝色水球变得越来越像地球,在地球上观看“天宫课堂”直播的男女老少也沸腾了。显然,那不仅是因为科学迷人,也不仅是因为天地直播竟毫不卡顿,更因为这是中国空间站第一次进行太空授课。
20世纪晚期,中国曾要求加入多国联合打造的国际空间站,未果。于是,中国自立门户。1992年,中国确立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建成空间站是其中的重要目标。29年后,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
中国人在太空有“家”了。与国际空间站相比,“天宫”虽然起步晚,但起点高,有中国特色,够用、好用。
这一年,6位航天员先后去太空“暖房”。6月17日,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出发前往空间站,中国人第一次进入自己的太空家园。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成为“天宫”的第二批“住户”。
在自己家的空间站驻留,不只关乎扬眉吐气,还关乎人类未来命运。“天宫课堂”呈现出空间站在轨生活的真实场景,新鲜的苹果、熟悉的微波炉,以及时尚的健身器材,都让国人对未来可能到来的太空生存平添信心。特别是对小朋友来说,当太空探索被浓缩成一堂课,当太空科研具化成他们小手里的橘黄色泡腾片,未来便不再遥远。孩子们有理由相信:星辰大海,任我航行。
火星有了中国的足迹
3个中年男人抱头而泣的画面何以刷屏?因为他们让中国研制的探测器第一次成功拥抱了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