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有了中国的足迹……这一年,科技创造希望(3)
2021年,人类继续和新冠肺炎疫情缠斗。鸡蛋、牛奶、香油、挂面肯定想不到,自己有生之年能和新冠疫苗摆在一起。这一年,在充满人情味儿的中国抗“疫”过程中,“打疫苗,送鸡蛋”等场景确实发生了。
随着各国新冠疫苗研制成功,群体免疫策略成为可能。世界卫生组织疫苗研发委员会顾问、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邵一鸣曾表示,超过80%的人接种疫苗,才能建立群体免疫屏障。
不过,面对新鲜事物人们总是容易迟疑。为了鼓励大家打疫苗,各地绞尽脑汁,在诊所门前挂起“打疫苗,送鸡蛋”的大红条幅,在楼道口贴上“打疫苗,领牛奶”的最新通知。免费送健康的同时,还附赠一份温暖,消弭了普通老百姓和高科技产物之间的距离感。
事实上,当我们又打疫苗又拿鸡蛋时,在全球范围来看,疫苗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并不乐观。
1月13日,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成为该国接种新冠疫苗的第一人,他卷起白衬衣注射中国疫苗的照片,被印在了红底和蓝底的纪念邮票上。
这是中国人努力缩小“免疫鸿沟”的一个缩影。
10月1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代表75个国家呼吁各国加强团结,实现疫苗公平分配。12月3日,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赵立坚说,中国迄今已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18.5亿剂疫苗,“是向世界提供疫苗最多的国家”。
然而,当我们和世界人民一起努力抗“疫”时,病毒也在疯狂反扑,德尔塔、奥密克戎等变异毒株相继流行。
显然,在抗击新冠病毒的路上,我们须与科学为伍,团结一心,才可能胜利。
“减碳”为了生活更美好
9月,多地“拉闸限电”的信息刷屏。有网友质疑,是不是上半年“能耗双控”目标没有达成,在“赶作业”?尽管部分专家认为这并不是停电的根本原因,但“减碳”可能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影响,仍旧引发了广泛关注。
过去100年,人类活动释放了巨量温室气体,地球上的海洋,已经吸收了超过1亿颗广岛原子弹爆发的能量。冰川热化了。如果南极冰川全部消融,足以让全球海平面上升超过60米。这只是全球气候变化可能的后果之一。
2021年,中国承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进入由增转降的“拐点”;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二氧化碳排放和吸收相抵消,做到“净零排放”。
显然,“减碳”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绝不是让生活乱套。
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相继公布,为“双碳”目标提供了行动指南,也为防止运动式减碳提供了制度保障。
12月1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表示,“碳冲锋”和运动式“减碳”,都不符合党中央的要求。
先拿稳科技这张票,才能上元宇宙的车
互联网的未来是什么?2021年给出的答案是:元宇宙。
今年下半年,元宇宙一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蹿红全球。人们有点懵,有的说“啥是元宇宙”,有的说“这不就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吗”,有的说“万物皆可元宇宙”……
11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沈阳团队,在其发布的《2020-2021年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中尝试给元宇宙作名词解释:“元宇宙”是整合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它基于扩展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生成现实世界的镜像,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经济体系,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等密切融合,并允许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世界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