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信息互联互通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权威发布)
中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生力军,但在生产经营中往往面临融资难题。如何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利用信用这个市场经济的“基石”,促进金融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
日前,《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印发。
“这是近期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保市场主体、应对新的经济下行压力’政策措施之一。”在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赵辰昕介绍,《实施方案》坚持以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升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为出发点,多种方式归集各类涉企信用信息,不断提高中小微企业贷款覆盖率、可得性和便利度,助力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
建成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
入驻金融机构超2000家
企业超1380万家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工作。国家发改委、银保监会等部门大力推广“信易贷”模式,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成运行了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在金融机构与中小微企业之间架起一座“信息金桥”。
赵辰昕介绍,截至目前,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已经与103个地方实现了互联互通,覆盖了273个地方的站点,入驻的金融机构超过2000家,企业超过1380万家。建立健全征信体系,强化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目前已覆盖近11亿自然人和7000万市场主体。通过各级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累计发放信用贷款约1.65万亿元,为支持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各金融机构、信用服务机构的共同努力下,中小微企业融资继续呈现“量增、面扩、价降”态势。截至11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约18.73万亿元,同比增长24.1%。据初步统计,通过各级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累计发放贷款超7万亿元。
随着互联网场景的不断拓展和大数据技术的深入应用,信用信息共享工作也实现了重大突破,取得了长足发展。
国家发改委财政金融和信用建设司司长陈洪宛介绍,目前,我国建立了综合性的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联通了46个部门和各省区市;同时,各专业领域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以及法院、交通、税收、海关等信用信息系统,已经或正在实现互联互通,为打破“信息孤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推动信用信息共享应用
助力企业纾困解难
降低不良贷款风险
尽管工作成效显著,但信用信息共享应用现状与中小微企业融资业务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方面,一些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信用信息没有实现共享。一些地方和金融机构反映,不少重要的信用关联信息很难获取,极大影响银行放贷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一些银行要获取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需要与多个地方、多个部门分别对接,迫切需要提升获取信用信息的便利性。
陈洪宛表示,《实施方案》正是针对这些堵点和痛点,通过信用信息共享应用,推动缓解中小微企业缺乏有效抵质押资产、银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助力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既要增加中小微企业贷款的可获得性,也要降低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风险。
健全信用信息共享网络。依托已建成的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横向联通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有关行业领域信息系统,纵向对接地方各级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构建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与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等数据共享交换通道做好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