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专家:推动数据要素多向赋能
人民网北京1月9日电 (记者许维娜)中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生力军。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工作。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要求,要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随着信用信息广泛共享和大数据技术深入应用,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为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提供了信用方案。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就进一步发挥信用信息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作用,推动建立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长效机制作出部署。
“这是近期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保市场主体、应对新的经济下行压力’政策措施之一。”在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赵辰昕介绍,《实施方案》坚持以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升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为出发点,多种方式归集各类涉企信用信息,不断提高中小微企业贷款覆盖率、可得性和便利度,助力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教授锁凌燕表示,《实施方案》提出构建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这不仅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项重大进展,也是构建新型金融基础设施、完善融资支持体系的重要一步,对于运用市场化办法化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锁凌燕表示,《实施方案》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于通过构建数据共享机制,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中普遍存在的信息难题。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世界性的难题。
一方面是因为中小微企业资产规模小,经济实力相对较弱,融资担保增信的可行性偏低,对外部环境风险的抵御能力有限,风险溢价相应也就更高。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中小微企业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完备等问题更为突出。由于存续时间短、经营方式更为灵活等各种原因,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呈现出规模小、频度高、时间急等特点,但其能够提供的结构化财务信息在时间长度、指标广度和内容效度等方面都相对有限,借助传统风险管理手段难以准确评价和监测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水平、发展前景以及资金使用效益,致使逆选择和道德风险高企,进一步推高融资成本。
锁凌燕同时表示,《实施方案》的重要意义,还在于为动态监测并防范化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风险搭建了坚实的信息平台。
《实施方案》提到,将中小微企业融资业务最急需的纳税、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缴纳、进出口、水电气、不动产、知识产权、科技研发等14大类、37项信息纳入共享范围,畅通信息共享渠道。
锁凌燕表示,这些信息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与准确性,本身就是高质量的大数据资源,特别适合作为与其他外部大数据资源相关联的 “锚点”。
《实施方案》还进一步指出,鼓励企业通过自愿填报+信用承诺等方式补充自身信息,鼓励接入机构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市场定位结合内外部信息资源实现对中小微企业的精准画像,鼓励接入机构依法依规将相关信息向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和有关部门开放共享。
锁凌燕认为,这为开发和使用创新型风险管理模型与技术提供了坚实的、高质量的数据基础,非常有利于改善中小微企业融资中长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完备局面,进而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扩面降价。
此外,《实施方案》提出,健全信用信息共享网络。依托已建成的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横向联通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有关行业领域信息系统,纵向对接地方各级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构建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与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等数据共享交换通道做好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