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科技助力碳中和
原标题:北京冬奥:科技助力碳中和
【生态聚焦】
2021年12月13日,2022年冬奥会火种抵达北京首钢园,北京冬奥的脚步越来越近。
本届冬奥会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绿色环保”。作为我国提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后的首个世界级体育盛会,北京2022年冬奥会承诺碳排放将全部中和,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决心,体现了大国的责任和担当。
北京冬奥会有望成为首个真正实现碳中和的奥运赛事,其中科技的作用功不可没。那么,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碳中和之路,科技将会怎样大显身手?在场馆建设、交通出行、能源供应、生态环保方面又有哪些亮点?通过举办绿色冬奥,会给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
借助新科技实现碳中和
在东京奥运会上,从使用“电子垃圾”提炼的贵金属制造奥运奖牌,到用地震临时住宅的铝制窗框废料制作樱花火炬,到以硬纸板材料制作瓦楞纸床供各国运动员休息,再到奥运村广场以可回收建筑木材搭建,废弃的纸杯纸盘被回收制成卫生纸……东京奥组委把“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回收”(Recycle)的“3R”理念作为举办奥运会的主导理念之一,各类奥运会指定用品对绿色环保要求都非常高,可谓将绿色环保要求融入产品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环保奖牌是东京奥运会最大的“绿色”亮点。从2017年开始,日本开展“利用城市矿山制作奖牌计划”,在全国放置了18000个收集箱,向民众收集废旧电子垃圾产品,共收集了约78985吨小家电和621万部旧手机,从中提炼出近32公斤纯金、3500公斤纯银以及2200公斤纯铜,最终制作成5000枚奥运会奖牌。
除了在资源回收利用上下功夫,东京奥运会还尽可能地使用已有场地进行比赛,避免新建大型场所带来的碳排放,同时新建的永久场馆也非常注重环保。例如,比赛场馆、奥运村、残奥村使用的电能,100%来自可再生能源。此外,东京奥组委还投入大量氢动力燃料电池汽车,尽可能多地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碳排放。
与东京奥运会相比,北京2022年冬奥会更重视发挥新科技实现“碳中和”的作用:在场馆筹建方面,不仅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场馆和设施,而且制定了更严格的绿色建筑标准,推动场馆节能改造,打造冬奥低碳场馆;在交通方面,规模化应用清洁能源车辆,通过智能化管理提升交通运行效率,构建冬奥低碳交通体系;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建立跨区域绿色电力交易机制,实现冬奥场馆100%绿电供应;在生态修复方面,尽可能减少人工建筑和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应用技术创新促进生态修复,为赛事实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北京冬奥会中的科技“身影”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冬奥场馆建设,指出要坚持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的理念,突出科技、智慧、绿色、节俭特色。无论是新建场馆还是场馆改造,都要注重综合利用和低碳使用,集合体育赛事、群众健身、文化休闲、展览展示、社会公益等多种功能。
北京冬奥会积极开展各项场馆建筑的低碳节能工作,在场馆的规划、建设和运行阶段,最大限度利用现有场馆和设施,制定绿色建筑标准推动场馆节能改造,创新建筑设计,采用先进的制冷技术以及环保材料等。
北京冬奥会最大限度利用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场馆遗产及其他设施,因地制宜,采用新技术和可重复利用材料进行改造升级,创新性地实现了冬季项目与夏季项目双轮驱动,大大减少了新建场馆所产生的碳排放。例如,国家游泳中心通过在游泳池搭建可移动、可转换的场地结构,安装可拆装制冰系统,在保留水上功能的基础上变身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冰壶和轮椅冰壶场馆,创新性实现“水冰转换”,成为世界上首个在泳池上架设冰壶赛道的奥运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