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没有“围墙”(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1-18 06:51:03
浏览

  面对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西安交通大学探索打破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的“围墙”。推进领军企业、科研院所进驻;推行学科建设改革;建成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西安交大发挥基础研究和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努力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

  

  “单晶光伏产品目前的行业内平均光电转换效率在20%左右,我们的产品平均为23.5%,最高能达到26%,这已经是极限了。”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振国说。

  对面,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陶文铨不疾不徐地说:“单晶硅光伏发展到今天,转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都很困难;但如果采用聚光元件,还可望提高3到5个百分点。”

  这场关于太阳能使用效率的热烈探讨,发生在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校区涵英楼。

  自2019年创新港建成并投入使用以来,类似这样企业负责人和教授之间的交流,已进行了上百次。创新港是西安交通大学“打破围墙办大学”理念探索的载体。这里绿树成荫,校区、园区、社区之间相互联通。学校希望通过打破物理围墙,进而打破心理围墙,探索大学与社会深度融合、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形态。

  更深度

  校企组建创新联合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已至耄耋之年的陶文铨教授是国际数值传热学知名专家,长期从事传热学及其数值模拟方法与工程应用的教学与研究。隆基股份则是一家太阳能科技公司,提升光电转化率、降低每瓦生产成本是光伏产业发展的两大主题。

  此次会谈之前,西安交大和隆基股份已经进行过多次接触,了解彼此的需求和目标。

  “转化率能提高3到5个百分点对我们来说就是天方夜谭啊!”听了业界权威的解释,李振国很兴奋。

  经过深入探讨,校企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隆基股份将与西安交大共建“交大—隆基零碳能源研究院”。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西安交大的管理、能源、电力、储能、物理、材料等优势学科的科研和教育资源,与隆基股份在光伏领域的领先技术和先进制造能力相融合,双方共建团队联合开展面向“零碳”能源的科研项目,目标是促进绿色能源成果孵化转化,推动绿色能源与循环经济发展。

  “传统的‘甲乙双方、一纸合同、一个项目、一笔经费’的校企合作模式下,企业因为无法监管经费使用情况出资不积极,学校的科研成果离产业化应用往往还有一定距离,所以成果常常被束之高阁,导致科技经济‘两张皮’的现象比较普遍。”西安交大党委书记卢建军说。

  目前,学校正在积极推进领军企业、科研院所进驻创新港,组建像“交大—隆基零碳能源研究院”这样的创新联合体,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平台支撑。

  “联合体中,校企合作不再围绕单一项目,而是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创新团队由‘科学家+工程师’组成,企业持续投资,工程师随时提出产品需求,科学家进行技术攻关,双方共同监管科研经费。”卢建军说。

  新的合作模式激发了校企双方的积极性:陕西建工控股集团—西安交通大学“未来城市建设与管理创新联合研究中心”去年揭牌;华为、中国银行等多家企业与西安交大的创新联合体洽谈正在进行。

  创新联合体建设成效已初步显现。得益于校企深度合作,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与西安交大合作共建的核电智能决策与预测运营技术联合实验室,已完成两篇SCI科研论文、7项国家发明专利,搭建了全球首套核电循环水泵智能运维实验平台,完成了核电智能决策平台样机研发,并已在福建福清核电“华龙一号”首堆循环水泵上装机测试。

  更交叉

  探索大学科融合建设,对接国家战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