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2)
据赵思维介绍,海淀区2021年开展了关爱新业态就业青年群体,依托贝壳找房、链家门店等,打造了专门服务快递小哥的小哥加油站,除了生活上帮助和保障外,团海淀区委还借助各项活动加强对新兴青年群体的思想引导,通过各种活动凝聚引领青年。
“青年发展型城市不只是为特定群体打造,它是普惠性政策,只有这样才能让所有青年都感受到城市温度,感受到党的关心。”郭元凯补充说。
在街舞青年代表董建勇看来,对青年友好应该是能帮助青年在城市中更好地生活发展,找到自己的归属和事业。
在他所从事的街舞行业中,很多从业者都是青年舞者,缺乏对企业机构管理、宣传、运营、维护的经验。
而这个群体早已走进了共青团的“朋友圈”。对于他们所面临的这些问题,各地团组织也会组织专业的投资、管理培训,帮助创业青年规划发展路径,“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成功,但真能帮助很多人学习和进步,大家能感受到城市更温暖,通过活动也展现出城市的关怀,对青年的关注,让青年找到归属感。”他说。
谈起帮扶创业青年,赵思维现场“安利”起了海淀区的创业政策。为了帮助海淀青年,团海淀区委围绕海淀区的中心定位打造了中关村U30服务创新创业比赛,同时设置配套的扶持政策,加强政策引导、资源对接,全方位服务创业青年,“近年累计发掘和培养5000多名青年创业者。”
此外,2021年,海淀区还编制了《海淀区“十四五”时期青少年发展规划》,目的就是要打造海淀区的青少年友好型发展城区,“希望,从上学开始,就能感受到海淀的温度,一直到毕业和就业,都能感受到海淀的贴心服务。”
为了推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落地实施,2018年,海淀区就建立了海淀区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区委领导、政府负责、共青团协调、各方共管的制度。2021年,海淀区还探索建立了街镇级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市、区、街镇三级青年议事机制。
董建勇经历了走进团团“朋友圈”的过程。
2019年,在团北京市委的支持下,成立了北京街舞行业团工委,把北京200多家街舞相关机构整合起来。通过与普通青年接触,董建勇发现,很多时候青年诉求并不一定都是利己的,“青年有自己的社会责任,希望体现正能量的一面,组织建立可以帮助青年完成这方面的诉求,这对城市和青年人群是很大的帮助。”
为此,北京街舞行业团工委制定专门制度,成立志愿服务队,广泛参与到地方疫情防控、疫苗接种等工作中,在工作中享受到社会参与感与获得感。
常凯补充说,为了帮扶青年,近年多名快递小哥、外卖骑手也被纳入青联委员,新兴青年的声音,通过青联委员的身份发声,让更多人知道。“我们对城市的期待简单,踏踏实实把每单送好,在需要的时候,能有一个找得到、靠得住的组织。”他说。
在郭元凯看来,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就是要让青年感受到家的温暖。“如果能让青年感受到城市就是他要定居的家,这已然是对友好型城市最高的评价。”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宝光 杜沂蒙
(责编:申佳平、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