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数字社会治理体系(2)
四是坚持信息支撑。《规划》提出要提升基于数据的国家治理效能。数字社会治理必须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和用数据创新”的理念,实现大数据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大数据在数字社会治理中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对数据的挖掘来研判社会问题、预测社会需求,从而实现社会治理决策的科学化和服务的精细化。
五是坚持法治保障。法治是社会治理的基石。技术创新既包含机遇,也蕴含风险。要推动技术向“善”发展,充分发挥技术的积极作用,弱化其消极作用,关键是坚持科技应用与法治建设相结合,用依法行政带动依法治理,在法治轨道上推动社会治理的数字化创新。
构筑数字社会治理体系,综合把握两个治理维度
《规划》勾画的数字社会治理体系包括五大基本方向,即建设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打造一体化智慧化公共安全体系、打造平战结合的应急信息化体系、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推进新型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围绕五大方向,《规划》部署了具体任务和工程,可以归纳为两个维度。
一是由日常性与突发性构成的时间维度。在“日常性”的社会治理场景中,数字社会治理要能够保证对社会治理运行状态的精确把握,要让服务更精细,治理更精准。比如《规划》要求,深化公共安全视频图像建设联网,加快图像识别、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治安防控领域中的深度融合应用,提升社会治安防控的整体性、协同性、精准性;到2025年基本健全多部门协同的灾害事故信息报送、预警发布、信息共享和应急处置机制,基本建成精细化服务感知、精准化风险识别、网络化行动协作的基层智慧治理体系。在“突发性”的社会治理场景中,数字社会治理要为提高对事件的响应和处置能力,以及对多部门之间、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协同应急反应能力提供高效支撑。比如,《规划》要求要打造平战结合的应急信息化体系,全面提升多部门协同的监测预警能力;增强应急管理全面感知、快速处置、精准监管和物资保障能力,有效提升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水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二是由区域、城市与乡村构成的空间维度。《规划》在发展目标中明确要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深化区域信息化一体化发展”。区域、城市和乡村面临的社会治理问题不同,数字社会治理的任务也不同。数字社会治理可以以城市为中心枢纽,实现区域和城乡的联动治理,保障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信息化充分平衡发展。有些工作需要在宏观层面把握其系统性,适宜于放在区域或城市整体层面统筹安排。比如《规划》提出围绕公共交通、快递物流、就诊就学、城市运行管理、生态环保、证照管理、市场监管、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等重点领域,推动一批智慧应用区域协同联动,促进区域信息化协调发展。有些工作则需要在微观层面保证其回应性,适宜于放在基层或乡村推进共建共治共享。比如《规划》提出要加快打造智慧社区,充分整合民政、卫健、住建、应急、综治、执法等部门系统基层入口,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治理平台。
坚持优化协同高效原则,全面提升四种治理能力
一是提升对社会治理复杂系统运行的感知能力。感知能力是精准把握社会复杂系统运行的基础能力,为实现数字社会治理的优化、协同、高效提供基础资源。《规划》提出建设城市感知决策中枢,加强城市管网、公共空间、道路交通、轨道交通、消防、水利设施、大型口岸、重大活动保障等领域的运行态势感知和智能分析;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提升城市运转和经济运行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