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电:争做全球核能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3)
《国资报告》:中国核电是中国核科技的开拓者,也是我国核电“走出去”的先行者。在中国核电“走出去”的历程中,遇到了怎样的挑战?有哪些值得分享的宝贵经验?
卢铁忠:1991年12月31日,中巴两国在北京签订了以秦山核电站为参考、合作建设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的协议。恰希玛项目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出口商用核电站,是当时我国最大的高科技成套出口项目。以此为标志,中国核电同步开展了核电技术配套服务“走出去”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除了技术服务走出去,中国核电在国际组织层面的交流和“走出去”也在持续进行。公司与国内外机构开展广泛的交流合作,每年向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支援数十名经验丰富的专家,为各国核电运行、建造领域经验共享与技术、管理能力的提升作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技术服务走出去和人才走出去,中国核电人开阔了视野,积极吸收借鉴了全球不同国家核电同行的先进经验;尤为可贵的是,通过多样性的技术创新和集约型经验分享的有机融合,中国核电形成了相较于同行更强的驾驭不同堆型的复杂性的独特创新能力,最终实现核电运营水平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
未来:核能助力双碳目标 清洁赋能美好生活
《国资报告》:核电是重要的清洁能源。能源保供以来,更多人对能源安全与绿色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30年来,中国核电在减少碳排放方面作出了怎样的贡献?在您看来,未来核电产业的发展前景如何?面临哪些具体的挑战?
卢铁忠:核电是一种高质量、高密度、零排放的清洁能源。1千克铀235核裂变释放的能量大约相当于2700 吨标准煤,而且不排放二氧化碳。核电全产业链温室气体排放水平与水电、风电相当,仅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五分之一,比煤电约低两个数量级。过去30多年里,中国核电累计贡献清洁核能超过1.2万亿千瓦时,等效减排二氧化碳8.99亿吨,相当于种植超过288万公顷绿色森林。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核能将作为基荷电源更好地发挥与间歇性、波动大的风电、光伏等协同效应,更好地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和清洁低碳发展的需要。除核能发电外,核能的供热、制氢、供汽、海水淡化、同位素生产等新功能可以更好地造福人民。我认为,核能应用的最大挑战就是核能的安全性以及公众对于核能安全性的正确认知。我国核能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站在了世界第一方阵,再往前将是一片“无人区”。如何在“无人区”探索前行,更好地引领全球核能事业的发展,我们既有压力又有决心和信心。我们将保持追求第一、超越自我的斗志,加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核电站先进安全运行指标体系和安全文化指标系统,将其推向全球,走向世界,推动核能事业朝着更加先进、更加可靠、更加经济、更加放心的美好前景演进;增强“你对核电的疑问,就是我们的责任”的自觉,更好践行透明、公开、平等、广泛、便利为原则的“3C”沟通理念,即Confidence(信心)、Connection(联结)、Coordination(协同),持续夯实赢得公众理解和支持核能事业的社会基础。
《国资报告》:据了解,未来中国核电将在现有秦山核电基础上再造一个“新秦山”。请问,“十四五”期间,中国核电未来的发展规划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