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梦想种进这片热土(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2-12 05:38:03
浏览

  最近,隆平生物在鼓励创新上又有新动作,为优秀员工发放了12个月、9个月、6个月工资不等的年终奖。24岁的湖南女孩易金麒就获得了12个月固定工资额度的年终奖。

  “可别小瞧这个新来的大学生。为避免科研材料浪费,每天完成工作后,用同事们使用过的材料练习,几乎每个夜晚都能在实验室看到她忙碌的身影。仅实习4个月,专业能力已可比及同行业有2年工作经验的员工,玉米剥胚出苗成功率是其他人的5—10倍。”吕玉平说。

  易金麒很享受玉米遗传转化实验室的工作,先在显微镜下通过双手分离出比小米粒还小的玉米胚芽,再到温光培养室将剥离之后的胚芽培养出苗。“技术路线创新,育种周期提速,90天能种一季玉米,每天都有实验要做。看玉米胚芽培养出苗真的很奇妙,每每想到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国家需求相契合,就感觉特有成就感。”

  “越懂得种地的辛苦,越明白科研的价值”

  “我的天,这个让我怎么数!”听到一声感叹,记者循声望去,何云川正在更换的一张粘虫板上密密麻麻全是虫。

  何云川是浙江大学海南专项第一届博士生,主修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去年他们课题组在崖州区崖城镇大蛋村租下一亩二分地,种了两茬豇豆,开始做基础研究。

  “豇豆是海南冬季瓜菜的主打种植品种,虫害严重,农药使用多,培育出抗虫的豇豆品种,对当地发展至关重要。”浙江大学南繁检验检疫与作物健康团队负责人祝增荣说。

  何云川第一茬种植了200个豇豆品种,筛选出65个具有高抗虫基因和高感虫基因的品种,第二茬再次验证筛出的65个豇豆品种。“根据田间不断种植验证观察,结合实验室内生物技术手段,分别筛选出3—5个具抗虫基因和感虫基因的豇豆品种,明确其抗虫机制,为豇豆害虫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支持。”

  地里的豇豆形状各异,红绿黑褐都有,长得最慢的野生种有的还没有开花。课题组的豇豆不打农药,定期更换20厘米×25厘米大小的黄蓝粘虫板,再通过室内计数,统计虫子的种类和数量,明确豇豆每个生育期虫害发生种群动态及多样性。大田里看不同豇豆品种抗性表型,实验室内研究相关机理。

  春节假期,研究数据不能断,实验室的虫子也得有人喂。何云川跟课题组的老师周瀛、同学陈秋霖一道,用保鲜膜封好粘虫板,背面标注清楚换板日期及品种编号,收种时,在收种袋上标注品种编号,接着采摘成熟的豆荚,为下次实验准备种子。

  红色豆荚怎么区分成熟与否?“捏一下,有很脆的声音就是熟了。”何云川答道。

  南繁一年,吃苦不少。为了避开日头,他们早上5点起床下地干活,40多摄氏度的高温中,汗湿透了衣衫,“农民增收不易,越懂得种地的辛苦,越明白科研的价值。”

  吃苦不少,收获也不少。何云川在崖州湾种子实验室申请到了自己主持的第一个课题,“新的一年希望能有新突破”。


  《 人民日报 》( 2022年02月12日 02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